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救援人員守在洞口,期待洞內傳出的每一條消息。 蘇穎 攝

被困礦工的家屬守候在坑口旁 蘇穎 攝

下海子煤礦入井作業人員閱覽牌板 蘇穎 攝
“井下巷道狹窄,無法組織大規模救援隊伍進入。”“隨著多項排水方案的實施,高流量水泵的投入使用,以及9支專業救援隊伍成建制實施救援,至17時,透水煤礦水位已下降.32米,至23時,每小時的抽水量已達450立方米。”按照云南省事故救援指揮部的統一安排部署,救援工作以安全施救為前提,以排水為重點,各項救援工作正加快推進。然而截至昨日23時記者發稿時,事故發生已超43小時,22名被困者仍未聯系上。
省長李紀恒昨日繼續在事故現場指揮搶險救援工作。
副省長劉慧晏、尹建業,省政府秘書長卯穩國參加檢查指導救援工作。
省外專業救援隊馳援,正擴大用電容量
記者從上午11時舉行的現場通報會上獲悉, 在原有5支救援隊伍的基礎上,新增加了陸東煤礦、恩洪煤礦、后所煤礦3支專業救護隊伍,每支隊伍20人,成建制地開展救援工作。另外,國家煤監局已從四川、貴州調集專業救援人員和大功率水泵等專業救援設備,目前貴州東林救護大隊15人已抵達事故現場,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和調試。四川的專業救援力量已經到達現場。
因煤礦原有電力負荷小,不能滿足多臺大功率水泵同時作業,為保證接下來大功率救援器械的正常運行,目前指揮部已調集500KV變壓器,以保障大功率水泵的用電需求,目前正在調運之中。需盡快調運設備、架設專線,擴大用電容量,滿足用電需求。據介紹,由于礦井巷道狹窄,目前還無法組織大規模救援隊伍進入救援。
3套方案并行加快排水
事故應急處置指揮部現場施救組組長、省煤監局局長鄒立生介紹,現場排水救援已經采取3套方案并行,全力加快井下積水的抽排速度。
這3套方案包括加緊抽水、從地面鉆井及向新井排水。第一套方案已經在實施中,由3支專業救援隊伍分別負責一個抽水點,緊急馳援的四川和貴州救援隊也加入其中,共同負責抽水和排水。“到23時左右,抽水量達到每小時450立方米。”
從地面鉆井的方案,正在研究實施細節。“現在鉆機已經到位,問題是怎么打到那個點?”鄒立生說,按照設計方案,要保證打到水就抽,以避免發生次生災害。記者了解到,發生事故的礦井地面為陸東煤礦的禮堂,已經廢棄多年,專家組設計的方案中已經避開了禮堂。
而往新井排水的方案也在實施中。據了解,發生事故的礦井為老窯,在它旁邊有兩對新井。救援人員從那邊打個口,爭取新的出水口,估計今早8時可以出水。
據一位下井救援剛剛從洞中出來的礦工說,目前井下5臺水泵同時工作,大約抽水10分鐘,井下水位能下降1厘米左右。
現場見聞
“我們村的兩小伙太幸運了”
鄭大姐是附近的村民,記者看到她時,她正在離事故現場200米遠的田間勞作著。50多歲的她告訴記者,在記憶里,這個煤礦此前沒發生過這樣的事故。因為離家近,村里不少村民都到礦上工作,1個月下來,工資也不高,也就一兩千元。她還告訴記者:“事故發生前,我們村的兩個小伙剛從夜班換成白班,不然當天他們也要下井的。村里人都說他們太幸運了。”
附近村里組建編外環保小隊
這兩天,在事故現場附近,總有4位婦女背著足有半人高的籮筐,在一些參與救援的部門集中地點,仔細地將空水瓶、快餐盒、廢塑料袋等生活垃圾放進籮筐里,統一背到距離事故現場1公里多的地方焚燒,被大家稱為“鄉村環保大姐”。
隊中的陳來召大姐告訴記者,她們幾個是附近林兵組村的村民,從7日開始,村里就組織她們專門負責處理救援現場的生活垃圾。7日一天,由于前來救援的部門多,她們忙活到晚上9點多才休息。今天一早就來了,來來回回往返送垃圾已10多趟。看著她們背負沉重的生活垃圾走在崎嶇的山路上,一位救援人員對記者感嘆道:“這些大姐很可敬。有了她們,我們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救援中去。”
被困礦工中好多是同村人
在外跑運輸的劉輝,怎么也沒想到,才到礦上上了不到一個月班的父親會遭遇到這次事故,至今生死未卜。據他介紹,他家住在禁草村,與父親一道被困在井下的同村人還有5人。而據他了解的是,離事故煤礦不遠的大海子村,也有8個同村人還在井下,“我們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樣的,盼望能見到自己的親人。”
記者還見到了剛參加井下救援的湯水龍,他是事發時26名礦工之一,也是安全升井的4人之一。7日,他從下午2點多又下到井下,8日凌晨4點多才上來。問起他在井下做了些什么事,這個一臉炭灰的漢子眼里噙滿淚水說:“我還有個27歲的親弟弟湯云飛在井下,可憐的是,弟弟最小的兒子才出生了11天,最大的才4歲。”湯水龍說,這兩天只睡了兩三個小時,自己也參加到井下救援,幫著拖拖電纜,放放水泵,能做什么就做點什么。
22名被困人員名單
昨日,記者從指揮部獲悉了22名被困人員的名單,他們是:蔣家書、董文清、殷成剛、錢石建、劉小富、胡外寶、顧應飛、高雄兵、陶克開、楊永生、張外生、殷東平、周呂江、周建武、熊文開、湯紹國、湯云飛、雷聲六、許志雄、廣四國、楊小滿、王來穩。
記者 馬紀民 高大正(春城晚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