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羅大姐和老伴的鞋攤
“過去我們家困難,一雙兒女又小,感謝政府在我困難的時候,給我低保照顧,現在我領了社保,兒子也考取了縣工業園區成了國家干部,我把這份低保退出來,給更需要幫助的人……”
近日,天柱縣鳳城鎮南門社區來了一位老大姐,進門就對值班的社區副總支書肖錦生說,要幫她取消低保。
人家都是來要低保的,這位大姐卻是來退低保的。羅大姐的到來,讓肖錦生很意外。
那幾天,肖錦生正為低保的事焦頭爛額,作為國家級的貧困縣,天柱還有很多困難家庭,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重新核發低保的日子,南門社區分配到的低保名額有限,而前來申請低保的居民很多。除了確保五保戶、少數特困戶外,剩余的名額到底該給誰?搞不好就會引發矛盾糾紛,肖錦生很是糾結。
今年60多歲的羅大姐是天柱縣城南門社區的居民,她和老伴二十多年前從縣布鞋廠下崗后,便在縣城街邊支起個攤攤補皮鞋。
“咯吱、咯吱……”不管天睛下雨,每天天剛亮,夫妻倆就挑著兩個大大的舊木箱,開始出來擺攤。5角、1元、2元……傍晚,當街上店鋪全部都關門了,羅大姐兩口子才開始清點當天的收入準備收工。
羅大姐有一兒一女,加上公婆,一家六口,全靠兩口子的補鞋攤攤維持生計。盡管兩口子起早摸黑,可家里還是入不敷出,特別是兒子上大學后,家里生活更是日漸艱難。
就在羅大姐一家最艱難的時候,社區干部在一次家庭走訪中了解到她家的情況后,主動幫她辦理了城低保。有了低保,羅大姐一家不僅每個月領到幾百元的低保金,而且他們補鞋攤還免交各種稅費。
去年,羅大姐的兒子大學畢業,有了自己的正式工作。前不久,羅大姐也按照政策領到了社保,家里的日子稍稍好轉了,于是羅大姐決定把低保退了。
“雖然兒子工作了,你又有了社保,但女兒還沒找到工作。這幾年供兒子上大學,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現在我們年紀大了,眼睛又不行,一天也補不了幾雙鞋,低保你先不要退,領得一天算一天……” 老伴在勸說羅大姐。
“每個月錢雖然錢不多,但你們老兩口要補幾十雙甚至上百雙才可以掙到那幾百塊,我們想要都要不來,你卻主動退回去,你是怎么想的喲……”對于羅大姐的這個舉動,一些親朋好友也實在 “拎不清”。
“人要學會感恩,在我們最難的時候,低保幫我們渡過了難關。現在我們的生活好了,不能老盯著低保不放。社區有好幾位居民因病返貧,他們兒女還小,既沒得低保,又沒得社保,我們家條件好些了,還領起低保金,花起來也于心不忍……”不管老伴和親朋好友怎樣勸說,羅大姐硬是到社區把低保主動給退了。
開始退低保的那幾天,老伴總是找茬跟羅大姐嘔氣,講話也粗聲粗氣的,羅大姐心里明白,老伴一定是怪自己 “太慫”,好在已經參加了工作的大學生兒子還是蠻支持自己的媽媽。
羅大姐告訴筆者,過幾天老伴就會沒事的,好多年都沒拌嘴了。年輕時,孩子小、家庭又困難,兩口子經常為生活、家庭瑣事吵架,那時候都過來了,何況現在條件好多了。
據南門社區黨總支書楊來秀介紹:該社區實行低保動態管理,每年都要對轄區內低保戶進行一年一度核實清查,讓應該吃到低保的困難居們盡量全部吃到,對那些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已經不再適合吃低保的堅決清除。
“但有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明顯不再符合領低保,就是遲遲不肯退。有的還想偷著多吃幾個月。每年因低保引發的矛盾還真不少,有時覺得低保像一個燙手山芋,嚴重影響了干群關系。如果個個像羅大姐這樣,那么我們工作就好做多了。”社區總支書楊來秀對羅大姐的舉動贊嘆不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