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亮點7統籌解決民生問題
統籌解決民生問題,在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上取得新突破。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扎實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新增城鎮就業40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11000人。鞏固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鞏固和完善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努力實現重特大疾病救助全覆蓋,對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城市“三無”人員實行全額救助。加大對鰥寡孤獨、因病因殘喪失勞動能力等特殊貧困群體的幫扶力度。加快社會福利和養老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一批農村幸福院。高度重視和關注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工作,努力為他們的生產生活、就醫就學等提供方便。推進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工作,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縣救災物資倉庫,提高救災應急能力。強力推進精準扶貧開發。集中精力打好新階段扶貧攻堅戰,建立和完善貧困戶精準識別機制,分類制定幫扶措施。加強部門資源整合,強化部門幫扶和干部包保責任,做到結對幫扶、產業扶持、教育培訓、農村危房改造、扶貧生態移民、基礎設施“六個到村到戶”,增強扶貧開發實效性,扎實推進鄉鎮“減貧摘帽”。推進社會各項事業。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加強專利申請工作,努力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評選和激勵制度。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平衡城鄉基本醫療資源要素配套。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醫護人員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支持縣中醫院創建二級甲等醫院,建成縣“120”急救中心業務樓,加快推進高釀、坪地、鳳城三個衛生院達標建設。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讓人民群眾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藥物。繼續做好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加大衛生監督執法力度,積極開展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加強計劃生育基層基礎工作,以“雙誠信雙承諾”為總抓手,以“雙降”為目標,確保人口計生工作主體指標控制在目標值內。進一步抓好婦女、兒童、殘疾人工作和國防、民族、宗教、老齡、外事、僑務、對臺、人防、新聞等工作。
辦好“十件民生實事”。(1)著力推進扶貧攻堅。建成全縣精準扶貧信息平臺,實現2個以上鄉鎮“減貧摘帽”,力爭減少貧困人口3萬人。(2)切實保障城鄉住房。建成生態移民房1024套、公租房1300套,實施棚戶區改造500戶,力爭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000戶以上。(3)切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城低保標準由345元/月調整到385元/月,農低保標準由1810元/年調整到2100元/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標準提高到390元/人,住院補助限額提高到15萬元/人。(4)完善縣城功能配套。建成縣城至邦洞8.8公里城市主干道,開工建設朗江路、縣城客運總站,建成公交樞紐總站和公交候車亭。(5)改善城鄉交通條件。開工建設清水江甕洞大橋,開工建設坪能至邦洞到鳳城新寨29公里國道,完成縣城至白市集鎮28公里縣道油路改造工程,建設農村通村水泥路200公里,開工建設渡馬、注溪鄉鎮客運站,建設農村客運招呼站50個,改造危橋5座。(6)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全面啟動魚塘水庫恢復重建工程,開工建設陽膽溪水庫,實施鳳城麥溪、邦洞三門塘、石洞下王等骨干水源工程。新建和維修山塘17座,建設攔水堰18座、提灌站3座,修建引水渠116公里,解決農村3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7) 加快教育基礎工程建設。建成鳳城二中,完成職校二期工程,建成幼兒園13所,完成全縣“班班通”工程。(8)大力推進殯葬改革。加快殯儀館、公墓建設進度,確保殯儀館建成投入使用。(9)實施村寨整潔工程。大力整治農村村寨“臟、亂、差”現象,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47個,建設通組道路72公里。建成農村生活垃圾中轉站2個、農村垃圾池80個,抓好30個整潔示范村寨建設。(10)實施環境保護工程。開工建設縣城第二期污水處理和遠口、坌處、興隆新集鎮污水處理工程,開工建設遠口、坌處、竹林、白市、江東片區垃圾填埋場。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