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施秉亮出“第一招”:瞄準扶貧深刻整改
本網訊 “扶貧資金盡往示范點、亮點投,喜歡栽路邊花,喜歡搞錦上添花,老百姓得了多少利益?這是典型的形式主義,我們必須要對扶貧工作進行改革。” 8月6日,在縣委班子會議上,縣委書記彭世平的一番講話,亮出了施秉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后的“第一招”,以扶貧改革為切入點打響了“四風”整改的攻堅戰。
據悉,2012年以來,施秉縣共獲得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0202.5萬元,實施扶貧項目69個。投資在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基地項目就占到19個,資金達到4388萬元,占到總的扶貧資金的43%。為了建造亮點、吸引眼球,不惜“大手筆”投入扶貧款項,至于園區給老百姓創造了多少實惠、帶動多少群眾發家致富方面,卻往往容易被忽視。農業園區雖然建漂亮了,做足了面子,卻沒打好里子,讓百姓空了袋子,讓扶貧偏離了宗旨。如何讓扶貧資金發揮“扶貧”的效應,做到真扶貧,扶真貧?施秉縣在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后,第一時間就開始研究了這個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
8月2日的專題民主生活會現場,縣委書記彭世平飽含深情的說,“特別是想到雖然我縣2011年已實現“脫貧摘帽”,但目前全縣仍有3個貧困鄉鎮、33個貧困村,29360人還生活在貧困線下,扶貧攻堅任務依然相當艱巨,實現同步小康還任重而道遠,使我感到壓力山大,夜不能寐。”這是對扶貧工作的一次深刻反思。
光說不練假把式, 又說又練才是真把式。施秉將批評的“辣味”化為解決問題的動力。民主生活會后,常委們根據查擺出的扶貧工作中的“四風”問題進行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地開展了調研活動,拿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王大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