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豆扦捆成‘傘’形要不得,趕快改成‘人’字形的……”6月29日,一位操持廣西口音的中年漢子,匆匆跑進世界自然遺產地施秉縣白垛鄉何家坳套種缸豆的葡萄園,邊示范邊糾正。

這位漢子看到果農劉長華夫婦不耐煩時,又趕忙解釋,傳統的‘傘’形豆扦插法,缸豆攀枝頂部像一朵云,通風不好,影響產量。
“碰到雨水多霧多,蟲子很老火,光好葉子,不長豆。”劉長華的妻子感觸至深。
這位漢子叫覃春華,是廣西柳州市某農民合作社技術總監。今年4月初,經引薦到世界自然遺產地施秉喀斯核心區云臺山范疇考察發現,這里的氣候、土質,特別是生態環境,非常適宜發展種植缸豆、馬鈴署等蔬菜產業。
施秉喀斯成功申遺后,云臺村應對游客猛增,為農家樂提質升檔,提供綠色蔬菜,通過引進覃春華等四人蔬菜專業人士,聯合成立施秉縣鴻峰農民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署王發展農民種植合作社,共投資100萬元,目前,已建成缸豆深加工廠。
該村副主任周明榮告訴筆者:該合作社采取與農戶簽訂有機豆角種植合同,實行種子、技術、農藥、回收一條服務。他說,合同規定,缸豆收購價每公斤1.4元,若違反其合同條款,將處罰對方5000元。
“當前烤煙進入烘烤期,積極引導農民在烤煙、藥材、果園等基地套種缸豆。”周明榮說,收完缸豆后,馬上種馬鈴署,這樣一年內可循環輪作兩季。明年將擴種窩筍、無筯四季豆、南瓜、高粱、小米等。
目前,施秉、鎮遠兩縣8個鄉鎮農戶450戶,種植缸豆1200余畝,畝產可達3000公斤,預計產值600萬元,可解決就業100人。(楊仁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