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像所有的偏橋人一樣,對于云臺山的“申遺”,我一直都是獲著一種忐忑不安的心情關注著。好像自己也到食不甘味的地步去。臨近多哈舉手表決的前一天,我還是離開了偏橋,到清水江畔去了,因為那里正舉辦傳統的獨木龍舟節。6月23日下午17點30分,朋友仁海發來短信,明確無誤地告訴我,云臺山真的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了。于是我把這條信息轉發給我最好的朋友。
是的!云臺山的“申遺”成功了。云臺山“申遺”成功不僅僅是一個符號,還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對于長于斯生于斯的偏橋人來說,無疑是件更古未有的大事。“世遺”可是頂來自世界級的“帽子”,這頂帽子可是不好戴的,如果將“入遺”認為我們已走到了終點,那前功盡棄,如果將“入遺”認為是“申遺”的起點,那未來的日將會更加的輝煌。要真正的認識的是“入遺”加強保護的新起點。
早在1989年,國際著名喀斯特學家福特和威廉姆斯就曾對中國南方喀斯特進行考察,并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請任何一位地貌學家來提名世界上卓越景觀的清單,中國南方著名的塔狀喀斯特和錐狀喀斯特毫無疑問將獨樹一幟,應當作為世界遺產清單的首選。
“中國南方喀斯特”(英語寫作:South China Karst;法語寫作:Karst de Chine du Sud) 目前,已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中國南方喀斯特”由中國云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共同組成。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評選為世界自然遺產并獲得全票通過。喀斯特即巖溶地貌,是發育在以石灰巖和白云巖為主的碳酸鹽巖上的地貌。中國喀斯特有面積大、地貌多樣、典型、生物生態豐富等特點。
于是我們的近臨荔波成了貴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擁有"雄奇秀麗的山水風光、神奇迷離的民族風情、傳奇驚人的紅色文化",喀斯特森林覆蓋率達63%以上,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
荔波都“藍寶石”了,施秉怎么辦?這是擺在政府官員們面前的一道難題。施秉云臺山景區,經規劃景區面積有200多平方公里,包括云臺山、杉木河、黑沖等三個景區(點),景區內保存有古老、完整、全球罕見、面積相對比較大的世界最美的白云巖喀斯特,這是之前入選的武隆、石林、荔波三地所沒有的,其獨特性十分明顯。
“世界最美的白云巖喀斯特”就成了破解難題的切入點,如果讓這個點亮起來,這是要智慧的。于是他們將目轉向了貴州大學的專家們。
2008年10月,一個叫熊康林的專家帶著一伙專家跑到施秉來,這些來自貴州師范大學“中國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的專家們,先后十余次深入云臺山、杉木河、黑沖景區內,對這里的植物、動物、地質地貌、水文、自然景觀等進行了考察,掌握了第一手詳細資料,全面客觀地分析了施秉喀斯特科學成因,科學界定了提名地和緩沖區的范圍。
專家認為,施秉縣云臺山景區面積總面積282.9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102.8平方公里,緩沖區180.15平方公里,是世界熱帶、亞熱帶白云巖喀斯特杰出代表,發育在5.7億年的古老白云巖性基礎上的錐狀峰叢峽谷喀斯特,例證了白云巖在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及構造基礎上發育的典型、壯觀景觀,為豐富“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地貌類型做出積極的貢獻。他們一致認為,施秉縣云臺山完全滿足了世界自然遺產第七條、第八條標準,有潛力滿足第九條、第十條標準。據了解,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第七條標準要求的條件是提名地符合“自然美”的基本要求。第八條要求提名地充分滿足“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的標準。
于是,由這個專家組編制完成了《國家遺產預備名錄自然遺產:貴州施秉喀斯特》文本。圍繞喀斯特地質地貌、生態、美學價值等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形成“施秉縣云臺山景區美學價值研究”并獲省科技廳研究通過。
之后,施秉政府也加大了對云臺山的投入幾千萬元,深入挖掘、開發和保護云臺山喀斯特地貌的原生性、動植物的多樣性,并獲得國家“A A A A”景區稱號。并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科《地理•中國》欄目拍攝和制作了申遺展示片和科教片,為申遺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根據世界遺產中心的安排, IUCN(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聯盟)專家萊斯•莫洛伊、禹卿植一行對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申報地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實地考察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核心專家吉姆·桑賽爾博士等人,也被“忽悠”登上云臺山實地考察。他們都說,發育很好的施秉白云巖是對現有的第一期“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一個很好的補充,極有可能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云臺山能不勝意大利帕多瓦?因為在世界范圍內,意大利帕多瓦國家地質公園也屬于白云巖喀斯特地貌,但由于它受到冰川浸濕,寸草不生,而云臺山白云巖喀斯特則未受到冰川的浸濕,是原始森林覆蓋的白云巖喀斯特地貌,填補了喀斯特地貌演化進程中出現的空白。
2013年1月21日,經國務院李克強總理簽署同意,施秉喀斯特與廣西桂林、重慶金佛山一并“申遺”項目成為了我國2013年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并于今年3月6日獲得聯合國世界遺產中心正式受理。2013年3月6日,施秉喀斯特獲得了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資格。至此云臺山順利拿到了申遺“入場券”。
2013年8月25日至26日, 根據世界遺產中心的安排,IUCN(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聯盟)專家萊斯•莫洛伊、禹卿植一行對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申報地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實地考察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核心專家吉姆•桑賽爾博士等人,也被“忽悠”登上云臺山實地考察。時說,發育很好的施秉白云巖是對現有的第一期“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一個很好的補充,極有可能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國際著名喀斯特系統世界首席專家威廉姆斯等5位外籍專家,曾先后對施秉喀斯特進行考察論證。專家認為,施秉喀斯特從多個方面填補了中國南方喀斯特發育演化中的白云巖類型的空白,使中國南方喀斯特成為完整的世界熱帶—亞熱帶喀斯特發育類型的杰出代表,具有極高的全球意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核心專家吉姆·桑賽爾在考察完施秉喀斯特后說:“我的結論就是‘yes’,施秉喀斯特是對現有的第一期‘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的一個很好補充,因為白云巖發育得像施秉喀斯特這么好的,在世界各國都沒有,極有可能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由此,2014年6月23日下午17點30分那一刻,多哈毫無玄念將這個曾榮獲過“中國避暑名山”和“國家地質公園”等美譽的云臺山列為“世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施秉成為繼荔波、赤水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后,我省第三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云臺山被譽為地球最美的盆景。因主峰四面削成,獨出于云霄之半,山巔如臺,加之云霧繚繞,故名云臺山。如今,“世遺”的身份也得了,云臺山從丑小鴨到白天鵝華麗轉身,這一轉身可來之不易,偏橋人整整等了七年之久,終于讓我們等到了,這是施秉仍至貴州人的福氣。
“世界最美的白云巖喀斯特”是一道坎,它具備了真實性、唯一性毋庸置疑,算是我們過了這道坎。但余下的有關管理和保護該遺產地的“完整性”條件——確保環境、景觀構成、古建筑群和功能布局的完整性,在今后能否過那很難說,其所謂“入遺”是加強保護的新起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享有“天下第一奇觀”盛譽的云南石林就栽過跟頭,教訓極其深刻。
自然資源要讓人知道,我們的文化資源也要讓人知曉。“人類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簡稱:非物質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類別的重要分支。云臺山的宗教文化是云臺山的無形資產,所以,我們在介紹自然遺產的同時,也要將這些文化介紹出去。據史載,云臺山是貴州偏橋千戶徐貞員于明隆慶丁卯年(1567年)所開辟的勝景,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同時它也是600年前的佛教勝地,現保存有周公廟、徐公殿及諸多摩崖石刻景點,是貴州東線古老神奇的生態環境、探險尋幽旅游勝地。從明代開山以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到此嶺吟詩作賦,明代的鄧子龍游云臺山時曾題詩贊嘆:“萬山高處結云臺,崔巍鼎立真奇哉。乘風步虛一搔首,白云散盡青天開。”徐公殿和周公殿是云臺山的宗教圣地,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云臺山周邊的黃平、石阡、余慶、鎮遠等地的善男善女們,都要聚集云臺山進香朝拜,十分熱鬧。這些都將作為云臺山自然文化遺產的補充。此外,我們還要將我們的民族文化加以介紹。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創造一方獨特文化。”施秉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有苗族二月二祭橋節、三月十五姊妹節、五月苗家龍船節,七月卯日捉魚節、“刻道”文化節等,其中,苗族“刻道”是該縣獨有特色的文化符號,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云臺山沒有這樣一些文化作為充實,那也是不完整的。
在云臺山“入世”的日子里,我們祝愿云臺山的明天會更好!(吳安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