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上個世紀90年代,劍河縣敏洞鄉敏洞村的村民彭昌銀帶著僅有的49元錢外出打工,誰都沒有想到,憑著這49元的本錢,他努力打拼,如今已成為了深圳一家工廠的總經理,可以說是“一人之下,千人之上”。

彭昌銀(右一)
今年40歲左右的彭昌銀是劍河縣敏洞鄉敏洞村人,他文化不高,只念到小學四年級,便輟學了,原因家庭貧困,他把讀書的機會讓給了兄弟姊妹,自己偷偷跑出去修公路了。
1993年,家鄉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外出打工,混得好的每月能寄上三四百元回家。彭昌銀與村里年輕人看到這條路不錯,便懷揣著僅有的49元錢,帶著8位兄弟去了廣東。
到廣東后,他先是種菜,后來到了深圳一家生產冷凍設備的工廠。在這里,他從工人做起,一步步往上爬,后來升任帶班管理員,如今,已成為總經理。

彭昌銀在指導生產
從“丑小鴨”變“白天鵝”,彭昌銀最不忘記的是貴州,是他的老家劍河。他所在的廠里,幾乎都是貴州人,他們都是彭昌銀招錄進去的,有能力的貴州工人,他還想辦法培養和提拔。
據統計,他的老家敏洞村,95%的年輕人都到過他的廠里打過工,并且回來后都蓋起了漂亮的小洋樓。
如今走進敏洞鄉,如雨后春筍搬蓋起來的一棟棟小洋樓,鱗次櫛比,各式各樣,組成了漂亮的外出務工一條街。“沒有彭老二(彭昌銀在家排行老二)的帶領,這里哪會有這么多磚房。”曾經跟隨彭昌銀一起外出打工,而今回來辦志誠五金加工廠的楊秀波說。
彭昌銀熱愛家鄉,回報家鄉,還體現在他的助學行動上。他盡管身份變了,但苦難的童年至今還記憶猶新,為了讓家鄉的孩子不再像當初的自己,他一逮住機會,就會資助家鄉的孩子,或者給家鄉的學習送去助學物資。
2003年,當得知家鄉敏洞小學還沒有開設電腦課程,全校師生正為沒有資金添置電腦而犯愁的情況后,彭昌銀立即向公司爭取到18.9萬元資金,購買了20套電腦設備并親自運送到敏洞小學,使其擁有了劍河縣最早一個也是最先進一個多媒體教室。
2005年,一些深圳人相繼組成了愛心團體,發起了愛心捐贈活動。彭昌銀鼓起勇氣向這些團隊負責人介紹起了家鄉的貧困。在他的牽線搭橋下,2005年7月6日,有一個深圳愛心團隊來到了敏洞鄉走訪。
結果,很多隊員是流著眼淚離開劍河的。之后,在彭昌銀的聯系下,這些深圳愛心團隊不斷向敏洞鄉伸出了援助之手。
2005年7月,23名敏洞鄉的小學生受到從小學直到大學的學雜費支助;2006年8月,深圳愛心團隊捐資80萬為敏洞鄉建成了庫色希望小學。2013年10月,深圳坪山獅子會捐資80萬元援建的敏洞鄉和平小學建成,使敏洞所有教學點結束了沒有磚房教學樓的歷史。(彭文貴 姚寧)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