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Jim Gentry(中文名:金曲)、Laura Holly Gertry(中文名:羅蘭)是一對年逾六旬的美國夫妻,2007年不遠萬里來到凱里市定居。如今7年過去了,他們邊學習、邊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風俗,不僅會說漢語,還通曉了苗族和侗族語言。那么,他們為何選擇到凱里來過退休生活,又是怎樣在這里扎下根了呢?日前,筆者來到他們的家中拜訪,聆聽了他們的生活感悟。
金曲夫婦的家布置得很特別,墻上掛著許多苗族、侗族的服飾和各色飾物,地面則按西方的生活習慣鋪上了地毯,是一個典型的中西結合的家庭設計。金曲笑臉盈盈地在門口迎接我,見我帶了英文翻譯,馬上表示:“不要說英語,我們可以用漢語交談。”
談到為何來到凱里,金曲說:“11年前,我曾在貴州大學擔任英語教師,我很喜歡貴州,這里有美麗、宜人的環境,不愧被譽為中國的“公園省”。我退休后,經過在貴州凱里學院留學的朋友介紹,于是在2007年來到凱里學院進修漢語。”金曲的夫人羅蘭女士說,凱里人純樸、熱情,見人都親切地打招呼、說見面語,在這里學習漢語更容易些。 金曲用“學無止境”這句中國名言來談他的學習體會。他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最初學習漢語時感覺學得很快,但越學就越覺得不知道的詞匯很多,就想進一步去探究。他學習苗語和侗話,緣于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興趣,他認為“研究民族文化比學習語言更重要”,然而,只有過了語言關,才能深入研究凱里苗族、侗族的民族風情和老百姓的生活習慣。
為了學好3種語言,他們聘請不同語種的老師,還積極主動地到社區中去、到苗鄉侗寨去,與當地市民和老鄉聊天,通過現場的對話與交流來提高他們的聽、說能力。他們的鄰居張阿姨表示:這一對“老外”與鄰居有說有笑,很會為人處事。
說及今后的打算,他們說“凱里是我家”。在凱里學習和生活了7年,他們看遍了黔東南的山山水水,體驗著保存完好的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民族風情,已完全適應了這里的生活,打算長期把家安在這里。他們笑著表示,最喜歡凱里的辣味美食,還學會了做苗家的酸湯魚。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圣誕節、感恩節等西方節日,或在中國人歡度各種節日時,夫妻倆都十分思念家鄉的親人。羅蘭拿出相冊一一介紹她的女兒和外孫們,眼睛漸漸地濕潤了。現在,他們夫婦也把中國的節日當做自己的節日,像舉國歡慶的春節及苗鄉的鼓藏節、苗年節、姊妹節、莎瑪節來臨,他們都會參與其中,其樂融融。(李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