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黎平縣雙江鎮是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美麗鄉鎮。2010年,姚吉慶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毅然放棄大城市的優厚待遇和工作來到這里,開始了教師生活。
姚吉慶說,在山區從教四年,他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雙江中學,愛上他那群樸實單純的學生。
為夢想,選擇飛回大山
姚吉慶出生于黎平縣一個貧困山村。2006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貴州師范大學,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當時,村里人都說他,“雄鷹要飛出大山了!”但是,畢業后,他毅然放棄大城市的優厚待遇和工作,回到家鄉當一名特崗教師。
我是山里娃,經過十幾年的奮斗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現在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并有優厚待遇,卻又要回到大山里去,這樣值得嗎?姚吉慶在選擇特崗教師時也曾猶豫。
“鄉親們的教育意識很差,不愿送孩子上學,很多學生初中沒畢業就輟學在家。我希望能夠改變家鄉的這種現狀。”
經過反復的思想斗爭后,這只“雄鷹”又飛回了大山。
感動中,愛上教師這個職業
姚吉慶說,回到山里度過的第二個教師節,他永遠也不會忘記。因為那個教師節,孩子們用最真誠、最樸實的行為感動了他。
那天,伴隨著晚自習上課鈴聲的響起,姚吉慶被幾名學生擁進了教室,教室中央用燭光擺成一個大大的“心”形圖案,學生們獻上了親手為他制作的花束,并說出真誠的祝福:“老師,節日快樂!”這時,姚吉慶再也控制不住內心的感動,眼角頓時濕潤了。在大山深處,對于孩子們來說,一根蠟燭都是珍貴的,然而為了他們親愛的老師,學生們不僅買來蠟燭,還花心思擺成圖案,只為向老師表達一份節日的祝福。
那一刻,姚吉慶體會到了學生們最真誠的愛,感受到了作為一名山里老師的光榮和自豪。那一刻,他再次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言行感化更多的學生。
追逐夢想,不讓一個學生輟學
今年開學的第一個周末,筆者來到姚吉慶任教的學校。他卻不在學校。他正在一個村寨一個村寨地走訪,去找家長“要”學生。“出了苗家進侗寨,與鄉親們拉家常,講道理,動員他們送孩子上學。”
這個學期開學已3天,他的學生滾文沖和石作金仍不見回校。姚吉慶就趕到離學校10余公里外的高求和平天侗寨去勸返。
“起初,滾文沖家長對我的到來很冷淡。我不灰心,又跑了兩次。”最后,滾文沖的父母被姚吉慶“罵”通了,將兒子送回了學校。
石作金是因為家庭貧困,又還有哥哥在高中就讀,再加上他的成績不太理想,家長準備帶他外出務工。
姚吉慶了解后,要求家長把學生送到學校。
“把孩子送到學校,這個錢我來出!”姚吉慶毫不猶豫。
這樣的情況很多。“過去是因為窮,供不起孩子上學。現在是因為‘富’,外出務工方便,只要學生成績稍微不理想,便要帶學生外出務工,早“掙錢”。在家長心里,花錢供孩子讀書,還不如早點出去打工找錢。姚吉慶有點生氣地說:“難道外面的錢那么容易掙?”
“從教4年,我教的孩子沒有一個中途輟學,每年我都無償資助約5個學生的部分生活費。”總結過去,姚吉慶覺得這是自己最大的成績。
“來這里四年了,我已經深深地喜歡上這些質樸、善良的孩子,是他們讓我懂得:只要用愛去對待他們,就一定能體會到當教師的光榮和自豪,在大山里做老師更能體現出人生的價值。” 面對筆者的采訪,姚吉慶的眼中充滿了幸福和堅定。( 楊秀銀)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