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孩子,今天中午在學校吃得怎么樣?”錦屏縣城關一小四年級學生王名煜父親王澤偉一看到兒子便問道,作為一名中小學生家長,這是他們每天最關心的一個問題。
4月14日清晨,當筆者來到城關二小時,正好趕上學生早餐時間。熱氣騰騰的米粉、包子和豆漿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孩子們整齊有序地端著餐碗排隊打飯,不時對食堂工作人員說:“阿姨,粉多給我盛一些!”“阿姨,我愛吃你們做的豆漿,又香又甜!”
四年級1班的龍燕琴大口地往嘴里扒著粉,當面對筆者“食堂的粉和包子跟媽媽做的比起來怎么樣”的問題時,這個大眼睛姑娘露出羞澀的笑容:“學校食堂的粉和包子都很好吃,我媽媽做的早餐也很好吃。”三年1班的羅開煒悄悄告訴筆者“食堂做的包子軟綿綿的,我最愛吃了”。
“我們每天午餐都做到一葷一素一湯,午餐口味以學生為主,一般都做得比較清淡,而且保證一個星期食譜不重樣。”食堂管理員烏坡小學楊姐介紹說。
龍啦小學劉芳是一名留守兒童,以前上學時,書包里除了背課本外,還要背上幾斤重的干糧和冷水。現在學校為他們準備的免費早餐不僅有熱饅頭和粉,而且保證隨時能喝上熱水,有時學校還將饅頭調劑為包子和油餅,不僅豐富了營養,還更適合大多數學生的口味。
像劉芳一樣,以前上學吃不到午餐的孩子在山區比比皆是。龍啦小學校長劉光林談及這一惠民政策時說:“改善學生營養餐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真的太重要了,以前,有的學生娃娃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才到學校,中途體力消耗較大,可他們每天的早飯和午飯只能啃自己帶的冷飯,勉強填飽肚子,根本談不上營養,長期下去孩子普遍存在發育不良,而這一現象在全縣各鄉鎮村小學普遍存在。自從實施營養午餐以來,學生上課的精神狀態明顯好多了。”
“以前小孩子上學連早餐都吃不上,現在早餐和午餐都解決了,再也不用背干糧和往瓶子里灌水了,學生負擔也減輕了。”三江鎮菜園58歲村民龍運均高興的說。
據悉,隨著錦屏縣寄宿學生人數逐漸增多的實際,該縣先后籌資608萬元,對全縣各鄉鎮138所農村中小學食堂進行了維修改造,為138所學校購買了冰箱和消毒柜,聘請了專職炊事人員,確實解決了農村中小學生的午餐問題。
目前,錦屏縣138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19845名學生已經吃上了統一的營養午餐。(譚水平 龍 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