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縣谷隴鎮大寨村是苗族集居地,當地有30名留守兒童及10名孤兒。由于長期沒有離開過山區,他們一直很向往外面的世界。昨天,記者與愛心聯盟網10多名志愿者走訪了大寨村。
助學路背后的辛酸故事
每年國慶長假,愛心聯盟網志愿者都會組織到我省山區看望慰問孩子,并尋找困難家庭學生進行一對一幫扶助學。今年也不例外,記者跟隨10多志愿者來到大寨村,體驗助學之旅。
網絡助學活動是愛心聯盟網于2008年通過網絡發起的助學活動,已經延續了6年,其該網志愿者家訪了近2000名貧困學生,并成功的結對了上千名學生,從50元至1000元不等,募集到上百萬的助學金。然而,這項看似普通的愛心活動,背后卻有著無盡的辛酸與挫折。
早上6點許,記者匆匆吃過早餐后,乘坐志愿者的車輛從城內出發,經歷了4個多小時的車程,最終到達黃平縣城。一名志愿者身體不適,一路嘔吐不止,當她聽說還要走四十分鐘的山路時,并沒有選擇在賓館休息,而是繼續趕路。
記者了解到,每年的節假日,愛心聯盟網都會組織一些愛心人士進山,對貧困學生進行走訪并援助,但一部分人只抱著去看看的心態,到了現場后,卻不愿意幫扶孩子。
劉宗勇回憶,去年一名自稱是北京某企業的愛心人士到達貴州后,希望能夠提供一批貧困學生名單。隨后,劉宗勇帶著這名愛心人士到安順大山里家訪了十幾名貧困學生,可這名愛心人士回京后至今沒有回音。在這樣情況下,劉宗勇找到一位開辦醫院的朋友對這批學生進行了援助。
這里有一群貧寒而自強的孩子
在這些志愿者們看來,走訪貧困學生,這份看起來簡單的工作,在助學環節里卻相當重要。
在黃平縣教育局副局長李小平的帶領下,記者隨同志愿者們到達了谷隴鎮大寨村。這個自然苗族村寨,男女老少穿戴苗族服飾,聚集在寨子的大樹下,聊天、喝茶、玩撲克牌,整個寨子充滿著濃烈的節日氣息。
第一個家訪的女孩叫雷慧慧,是谷隴鎮中心小學六年級4班的學生,由于孩子家里沒有電話,沒有事先聯系上,只有上高二的姐姐在家。一幢破舊的木屋,墻壁上寫著文革時期的標語,堂屋的墻壁上貼著姐妹倆許多獎狀,屋里鋪著兩張床,沒有家具,也沒有電器。
隨行的老師告訴記者,雷慧慧的父母死得早,兩個孩子都靠政府救濟。姐姐上學住宿,她一個人住在木屋里,孩子很懂事也很堅強。
孤兒、單親、父母殘疾、父親外出母親病重、父親死亡母親改嫁……擺在記者面前的家訪名單上,寫著簡短的貧困原因,而這些看起來簡單的詞語,卻讓孩子們的童年少了溫暖和愛。
潘鑫是一名二年級學生,姐姐潘敏上六年級,父親是泥水工人,母親患宮頸癌已有4年,臥病在床。一家四口就租住在縣城邊上不到六十平米的房子里,屋子里全是藥味。潘鑫的母親病情嚴重,目前已經停止治療,就在前不久,潘敏的班主任解賢德在班級組織學生家長進行捐款,募捐到2170元。
大部分孩子將得到“一對一”幫扶
李小平告訴記者,近年來他一直在聯系一些基金會和類似愛心聯盟網的助學團隊,目前得到幫助的孩子有300多名,教育局也在爭取更多的扶貧資金。但對于大批的孤兒、單親家庭、疾病家庭的困難學生而言,爭取到的基金也只能解決燃眉之急,他們更需要的是社會的力量,需要大批的愛心人士及愛心企業來關注他們,幫助他們。
記者看到,走訪的貧困學生中,無論是孤兒,還是單親孩子,他們的生活環境明顯落后于普通家庭的孩子。而其中一些孩子卻能奮發圖強,雷慧慧家墻壁上的獎狀便能說明一切,20張獎狀是她與姐姐努力的見證。
對于黃平縣教育局提供的50名貧困學生名單,劉宗勇表示,通過走訪,大部分孩子將得到一對一的幫扶,目前已有愛心人士提出要結對孩子。在結對之前,他們將建立一個助學聯系點,由兩名志愿者管理賬戶,負責與援助者和學校聯系。
在此次走訪中,當記者問及孩子們的國慶夢想是什么時,他們回答:想要新書包、想要豐富多彩的圖書、更想到大城市旅游,看看高樓大廈是什么樣子……
聽到這些,大家心中頓感辛酸。來自重慶的愛心人士羅小榮當天就返城,為孩子們買來了新書包、新文具等愛心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