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wǎng)訊 以679的總分奪得貴州省2014高考第35名,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二名,黃平縣理科狀元桂冠的潘鑫同學,剛拿到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就對筆者道出了高考后的喜悅之情。
“今年高考的榜眼熊世裕,高中三年來‘神’一般地存在,在多次測試中一直包攬冠軍。我這次成功逆襲,非常幸運”。潘鑫所說的熊世裕同學,在今年高考中,僅以一分之差緊隨其后。學習上他倆是競爭對手,而平時則是非常要好的師兄弟。在讀初中時,他倆就是同班同學。正是在這種你追我趕、相互鼓勵的學習氛圍中,他倆雙雙成為令人羨慕的清華學子。
潘鑫同學家住新州鎮(zhèn)沙井村,其父母都是農(nóng)民。因為所居村寨交通落后、經(jīng)濟貧困等多方面原因,潘鑫的父親40歲那年才生育他。媽媽同他也有34歲的年齡落差。兩年后潘鑫有了一個妹妹,一家四口人就是在大山里那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中生活過來的。家中那座四壁透風的木房,十多年來不僅一直沒有改變,反而愈顯滄桑。農(nóng)閑時,爸爸媽媽到縣城里打零工,先后做過環(huán)衛(wèi)工、泥水工,拉過板車。用他爸爸的話說,就是什么累活、臟活都干過。直到兩年前,他的爸爸才找到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職業(yè)--在黃平民中當保安。
小學的前三年,潘鑫是在一所只有四間教室、四個年級、三個老師、60多個學生、窗戶沒有玻璃的村級小學就讀的。潘鑫剛升四年級時,一位代課老師辭職,學校被迫取消四年級。這一年才9歲的潘鑫不得不離開父母,轉學到舊州二小,寄宿在姑媽家。潘鑫回憶說:“記得那天同爸爸媽媽分別時,我抱著爸爸的腿,淚如雨下,哭得天昏地暗”。上初中后,潘鑫轉到了黃平二中,媽媽在城里租了一間只有10來個平方米的房子,一邊打零工一邊照顧他讀書;爸爸則在老家一邊干農(nóng)活,一邊照顧妹妹上小學。這些年來,全家人聚少離多,都是因為兄妹倆的學業(yè)。
提到家庭教育對他的影響,潘鑫風趣地說:“我爸爸算是個語言怪才,他的話既能激勵你,也能震懾你,我就是在他那張‘毒舌’下長大的。而我老媽則展現(xiàn)的是溫柔的一面,老爸罵我,老媽就開導我。他們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我現(xiàn)在越來越覺得,他們是早已合計好的”。
對于學習,潘鑫說:“首先得態(tài)度端正,要傾以激情;其次,要認清本質(zhì),學習是為了獲取知識、增長技能、提高一個人的內(nèi)涵修養(yǎng)。再次,學習中把握知識應做到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微觀,即為局部、知識點,宏觀為整體、知識面,點面要做到融會貫通;同時要勞逸結合,不要傻學到身心俱疲。”
潘鑫認為,學生時代,不僅要學好知識,更要學會做人;要建立一個自己的“小宇宙”,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要注重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善待他人,善待世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是潘鑫同學在采訪結束時說的一句箴言。(吳 鵬 楊正洪)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