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舊州鎮寨碧村獅頭鵝養殖基地,坐落在素有“萬畝大壩”之稱的舊州飛機場處。縣婦聯班子成員在舊州鎮婦聯的陪同下前往該基地調研。到達目的地,停車后還要走一段路,往基地方向走去,遠遠就看到幾個身著少數民族婦女同胞,她們有的在撒食喂鵝,有的手拿竹桿趕鵝,一幅人與自然的和諧畫面呈現在眼前。走到跟前,當中一名婦女迎笑過來主動和我們打招呼,鄉鎮婦聯介紹她就是該基地負責人龍金慧,看得出她經歷歲月的洗禮顯得比同齡人蒼老許多。知道我們的來意后,便找個地方讓我們坐下,倪倪而談起來。

龍金慧是黃平縣舊州鎮寨碧村村民,和大多數農家婦女一樣,只有初中文化的她沒有什么技術,畢業后一直在家務農,結婚生子后一家四口的主要經濟來源仍然是以傳統耕種為主。隨著孩子開始上學以及物價上漲等客觀問題的出現,龍金慧開始有了煩惱。她想,種地必竟是靠天吃飯,碰上干旱的年頭,那微薄的收入只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看著周邊越來越多的村民通過發展富民產業過上小康生活,她打算也干點啥來改變現在的生活,當她和丈夫楊再付提出自己的想法時,作為丈夫,不僅沒有反對,而且非常支持她。于是,小兩口通過向親戚、朋友打聽目前適合自己的條件又能致富的項目。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小兩口發現在相鄰的村鎮有不少養鵝成功的例子,而自己所在的村子還沒有人發展這個項目,這正是個好機會。要是能在本村率先引進大鵝養殖項目,不僅對自己有好處,而且也能給全村帶來新的致富希望。加上大鵝養殖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市場前景廣闊的特點,養鵝正適合他們去探索和發展。
2009年,龍金慧和丈夫楊再付在舊州飛機壩創立了獅頭鵝養殖基地,蓋起簡易的鵝舍,她和丈夫一邊種地,一邊飼養小鵝,起早貪黑的放牧、喂水、添料、打疫苗,還利用夜晚的時間來鉆研養殖獅頭鵝的書籍。經過3個多月的精心飼養,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賣出成鵝200只,鵝苗2500只,獲利10000多元。 面對這第一次成功的喜悅,夫妻倆信心倍增,決定要把自己的養鵝事業做大做強。2011年,她又買了600只鵝雛,最后成鵝1000多羽,當年市場行情很好,每只鵝純利潤近20元錢,龍金慧一下了收入10多萬元。這時,作為全縣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項目的鵝養殖基地,她還帶動周邊各個村的養殖戶1000多戶,人均收入達到600多元。與此同時,該基地還享受了國家出臺“3個15萬”政策,為她的發展路助一臂之力。
認真聽了該基地負責人的介紹后,大家都為她的大膽創業和創業的勇氣贊嘆。縣婦聯黨支部書記、婦聯主席楊國榮說,希望基地在國家優惠政策機遇下,擴大規模,加快發展速度,幫助帶動更多婦女創業就業,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不拖奔小康的后腿才行啊!在場的群眾連連點頭。
龍金慧得知該基地通過省、州、縣婦聯的幫助下,將該基地作為申報全國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項目后,她高興地說,感謝各級婦聯對我的幫助,下一步還準備新建養殖基地50畝、鵝舍1000多平方米,購買雛鵝孵化機等配套設施來擴大基地規模,使更多婦女學會養鵝技術,能自己養鵝,讓大家的腰包鼓起來。(楊勝敏 任國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