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著力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黃平縣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走筆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如火如荼開展之際,3月10日,筆者深入到黃平縣專題采訪時,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繁忙景象:農技人員和村民們正忙于春耕勞作;農家小院里,干部群眾拉家常,話產業,歡聲笑語不斷。
黃平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每個環節都要讓群眾參與、受群眾監督、請群眾評判,黨員干部要走進田間地頭,著力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把“為民、務實、清廉”主題融入到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同步小康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
敞開大門聽民意
“迎來送往、文山會海少了,深入基層、了解實情多了;大手大腳、鋪張浪費少了,聯系群眾、為民意識增強了。”新州鎮四屏社區居民周德珍由衷地發出這樣的感嘆。黃平縣充分利用駐村干部熟悉村情、與群眾貼得近等方面優勢,扎實為基層辦好事、做實事、解難事。目前,該縣636名同步小康駐村干部均吃住在村,圍繞基層組織建設、農村經濟發展、群眾生產生活等方面進行走訪調研,幫助村(居)理清發展思路1280多條,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5000多個。
為掌握原汁原味的第一手基層信息,就要深入到田間地頭,直面群眾呼聲。黃平縣委要求各級黨員干部沉下去,采取不打招呼入戶走訪、街頭暗訪等方式,直接到群眾中聽取意見。征求意見過程中堅持只聽問題、不怕臉紅、不怕揭短,讓黨員群眾暢所欲言,確保聽到真言、察到實情。
整風肅紀查問題
為進一步暢通溝通交流渠道,黃平開通了書記-縣長交流直通車、意見信箱、作風整頓投訴熱線等平臺,力爭最大范圍、最深層次了解群眾訴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成效好不好,就看說不說真話,干不干實事,動不動真格!”縣委書記林昌富的講話擲地有聲。
該縣從改進學風文風會風、加強調查研究、推動重大工作落實、強化“三公”經費控制和監管、落實廉潔從政規定、從嚴管理干部等7個方面制定了23 條整改措施,逐項明確牽頭領導、責任部門和整改時限,按照“查擺問題不留情面、解決問題不留死角、整改問題不留后患”的要求,認真整改,并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點36個,形成一級帶一級、層層作示范的格局。
創新法子辦實事
今年,黃平創新實施了“不擺架子、俯下身子、多想法子、邁出步子、做出樣子”的工作法。“這一工作法找準了提升黨員干部隊伍素質和能力的突破口,是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力載體和生動實踐。”林昌富如是說。
黃平著力健全密切聯系服務群眾制度,建立“黨員包戶、貼心服務”結對共建制度,組織領導干部、機關干部、村干部、農村無職黨員四個層面,分別聯系1到3戶群眾,搭建起黨員干部包戶問事、黨群民主議事、上下聯動辦事的新平臺,切實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黃平縣今年創新模式實施“23578”計劃,即要有2到3個主導產業,產業要覆蓋50%貧困鄉鎮,覆蓋70%的貧困村,項目要覆蓋80%的貧困人口。力爭本年度實現2個鄉鎮和41個行政村“減貧摘帽”目標,減少貧困人口2.58萬人以上。
作者: 吳鵬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