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楊師傅,今年你指導我們的雜交水稻制種豐收了,畝產250多公斤,增加收入4000多元呢,真是太感謝你了……”8月14日,岑鞏縣注溪鎮周坪村麻栗坳組農民楊秀剛接到孟加拉國達卡市農業發展公司一家制種基地負責人馬舒的報喜電話,這個來自印度洋海岸,翻越喜馬拉雅山的信息,讓農民“洋教授”激動了很久。
岑鞏是貴州唯一的國家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開展雜交水稻制種已有近40年歷史,今年全縣種植雜交水稻制種3.8萬畝,預計創收1.2億元。今年 38歲的楊秀剛,從20歲開始一直從事雜交水稻制種,他善于學習,不懂就問,在縣農業部門的培訓下,他通過努力掌握了制種的尖端技能,不僅靠制種發了“種財”,而且還成為當地有名的“土專家”,并被貴州紅四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聘為技術指導員。平時他都在本地指導公司基地的農戶從事雜交水稻制種,每年僅需工作半年時間左右,就有工資收入3萬余元。
前不久,在公司的委派下,楊秀剛受命到孟加拉國指導雜交水稻栽培及田間管理,這也是他第二次出國指導,這使他從一名“土專家”變成了“洋教授”。在孟加拉國兩個月時間,在主要負責父母本插秧時差、施藥技術、花期相遇指導等關鍵時期的技術指導,使孟加拉國的制種水平得到提升。
“以前想出國,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有了技術,往返坐飛機、吃住都是老板買單,在田間當‘教授’指導時還隨身帶著翻譯,可以拿到7000元的工資。這種待遇做夢都沒有想過。”楊秀剛說,“只要有技術,在哪都吃得香,技術就是致富的資源。”
談起出國的經歷,楊秀剛真是如數家珍,在他的手機相冊里,存放有他在孟加拉國指導農戶制種時的許多照片。同時,他還保存著出國的護照、乘坐飛機時的登機牌、在國外景點觀光的門票票根……他說,這些作為一位農民“土專家”出國當上“洋教授”的證件,是一個很好的紀念。
如今,通過出國指導,“洋教授”楊秀剛和國外一些同行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連續兩年出國指導,讓孟加拉國合作的種業公司年年實現豐收,他的制種指導技術得到國外同行們的認可和感謝,為中國農民爭取了榮譽。
真牛!中國農民‘洋教授’。(張能秋 記者 舒增付)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