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25日下午4點,勐海縣打洛鎮勐板村委會老邦約哈尼寨的首對雙胞胎,在結束了一場全村人逼迫“斷絕關系”或“離婚自保”的風波后,從位于臨滄的外婆家,順利回到哈尼山寨。雙胞胎在打洛鎮政府派車護送下進村,得到了全村人到村口迎接的最高禮遇。
回想起兩個月前孩子出生后的那一段經歷,朱邊和張仙娥這對年輕的夫婦真像是做了個噩夢。
雙胞胎出世父親被逼做選擇
老邦約村位于打洛海拔最高的群山之巔,這里不僅山路崎嶇,而且還是打洛鎮勐板村委會10個哈尼族寨子中山路最為崎嶇的村寨,也是規模最大的山寨,平時與外界接觸較少。
9月11日,山寨內24歲的村民朱邊當了父親,妻子張仙娥在娘家臨滄鳳慶縣給他生下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男孩。
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一件多么喜慶的事!
不過當朱邊喜滋滋地打電話給家里報喜時,卻聽到電話那頭的父親很驚慌。朱邊從小外出讀書,初中畢業后就到景洪打工,直到與同在景洪打工的妻子相識結婚,他都很少在村寨內居住。他奇怪為什么父親會驚慌。
“生出雙胞胎不吉利,全村的人都會不讓你們和孩子進寨子的。”父親說,這個規矩他也是從上一輩的老人那里聽來的。由于整個村委會的10個哈尼族寨子從來就沒有出生過雙胞胎,所以他也不知道村民們會怎么處置他們一家人。
朱邊后來得知,在父親將家里生了雙胞胎的消息告訴村民后,全村70多戶人家就像炸開鍋了一樣,各種指責和謾罵涌來。他獨自趕回村寨后才知道,村民們都把雙胞胎視為“怪胎”,認為會給村寨帶來災害。因此給他提出兩個選擇:要么與父母斷絕關系搬出村寨;要么與妻子離婚放棄孩子。
最終經過反復哀求,并且宰殺了10頭牲畜(他們家能夠拿得出來的所有財產了)請全村人吃飯,并由“龍巴頭”(村里最有威信的長老)做法事“消災解難”,還是無法得到村民們的諒解。
當地工作組進村做工作
11月初,事情還是得不到解決。深感絕望的朱邊突然想到在景洪打工認識會上網發帖子的朋友。于是將此事請朋友發到了網上求助。
網帖引起了不少關注,其中也包括西雙版納州委宣傳部副部長段金華。他在第一時間對網友的質疑作出回應的同時,迅速將此情況通報給了勐海縣委、縣政府。
當地接到通報后對此事高度重視,成立工作小組,進村入戶做群眾工作,并召開“崇尚科學 破除陳規陋習”為主題的專題會議,進行科學生育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
通過宣傳教育,老邦約全體村民最終同意朱邊夫婦將雙胞胎孩子帶回村中撫養,并按下手印做了保證,使得這個事件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這次事件在當地也屬特例
“其實西雙版納的大多數哈尼族寨子都能夠接受雙胞胎的。”勐海縣民宗局副局長邊伍說。他也是哈尼族,對哈尼族民俗頗有研究。他告訴記者,自己家那個寨子早在1959年就有雙胞胎出生,現在那對雙胞胎都已經有兒孫了。
據邊伍介紹,過去哈尼族由于居住在山上,老虎豹子等猛獸出沒的年代生存環境十分惡劣,這從客觀上要求身體非常強壯的村民才能存活下來。加上哈尼族有著7代以內的親戚不通婚的優生優育傳統,因此在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新生兒中很少有畸形胎出現。過去由于缺少醫學常識,一旦出現“六指”、兔唇等胎兒,甚至出現一胎生兩個孩子的情況,大家就會認為是“怪胎”、“不吉利”,因為恐慌,會對生“怪胎”的人家進行懲罰。
“隨著新中國成立后醫學常識的普及,各個村寨過去存在的陳規陋習幾乎都已經破除了。”邊伍說,老邦約出現的這次事件,完全是個特例。
兄弟倆取名“邊境”“邊防”
25日,記者一進入老邦約,就看到這個古樸的村寨充滿了喜氣。位于寨子西頭的朱邊家的竹樓前,村民們正在準備以全村同宴的方式來歡迎朱邊夫婦帶著雙胞胎回村。
與此同時,勐海縣婦聯、民宗局和打洛鎮黨委政府的相關領導,以及勐板村委會干部,都紛紛帶著大米、水果、棉被和紅包來進行慰問。
看著村民們的一張張笑臉,朱邊夫婦倆臉上也展開了燦爛的笑容。“哥哥取名邊境、弟弟取名邊防。”朱邊告訴記者說,在11月16日他前往臨滄接雙胞胎回來時,打洛邊防檢查站的官兵給他送來了衣服等物,還開車送他到公路上坐客車,那時他就決定了給兄弟倆取的名字,意思就是生在邊境地區的兄弟倆,這一切來之不易,長大以后要為國家守好邊防。(首席記者 戴振華 春城晚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