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2013年6月19日,德國柏林,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勃蘭登堡門”前臨時舞臺上講話,來訪的美國總統奧巴馬看著她。

拍攝于10月25日的圖片顯示,美駐德使館的美國國旗在飄揚,不遠處則是德國議會建筑。

2013年6月19日,在歡迎晚宴上,訪德的奧巴馬與默克爾相互敬酒。

2012年5月18日,美國戴維營,奧巴馬向默克爾致歡迎禮。
原標題:美駐德大使館“近水樓臺”監聽默克爾
美國國家安全局連默克爾都要監聽,這讓德國人“哭笑不得”。
監聽事件曝光后,德國政府召見美國駐德大使約翰·埃默森。結果,這位今年8月剛剛上任的外交官“被狠狠罵了一頓”。這個細節是法國媒體披露的。
10月31日,約翰·埃默森接受德國電視二臺采訪時說:“我完全理解德國政府、特別是民眾,對(監聽)報道的嚴肅和強烈的反應。”
此前一天,德國安全部門官員與美國官員在華盛頓“秘密”會面。英國媒體將此解讀為“雙方試圖緩解由監聽丑聞引發的兩國關系緊張局面”。德國國防部長托馬斯·德邁齊埃表示:“(監聽事件)顯然破壞了信任,應該恢復信任……這需要依靠雙方達成一致。”
“大使館堪稱間諜巢穴”
按照德國媒體的報道,美國對默克爾的監聽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
2008年7月,柏林市中心一棟巨大建筑投入使用。
數千名賓客齊聚于此,美國前總統老布什為之剪彩,德國總理默克爾送上了熱情的歡迎詞。這棟建筑就在柏林的象征——勃蘭登堡門旁邊。德國國會大廈和蒂爾加滕公園的景色盡收眼底,默克爾的總理官邸距此只有800米。
這里緊挨著聯邦德國的政治中心——聯邦政府工作區,數以億計的預算在那里敲定,法案在那里被討論成形。
這棟巨大建筑就是美國駐德國大使館。時隔五年,美國駐德國大使館卻成為尷尬所在。用德國《明鏡》周刊的話來講,駐德使團在此從事的,并非促進美德關系的外交活動。這座大使館倒可以說是“一座間諜巢穴”。
據介紹,這座大使館的屋頂上裝有一套特殊的竊聽裝置。據稱美國中情局和美國國安局(NSA)就利用它來監視德國聯邦政府工作區上空穿梭往來的電子通訊信號。
而且還有證據表明,默克爾使用最多的那臺手機,就是監控目標之一。
“NSA的監控丑聞由此升至了一個新水平。”德國《明鏡》周刊指出,“柏林和華盛頓之間,氣氛一時緊張起來。”
美特殊情報搜集部布局
早在今年6月,美國“告密者”斯諾登引爆了美國國安局的監聽丑聞,德國民眾也被爆成為監聽對象。面對德國民眾對美國“老大哥”的憤怒,默克爾政府多次出面滅火。就在8月份時,默克爾的辦公室主任羅納德對公眾信誓旦旦地表示,NSA的監聽丑聞已結束。
當監聽丑聞殃及到默克爾本人時,政府的“臉”掛不住了。默克爾的發言人斯特芬·塞伯特表示:“總理感覺像是被扇了一耳光,因為這么多年來,她和其他許多德國公民一樣,受到監聽。”
資料顯示,對默克爾手機的監聽,正是通過與國會大廈咫尺之遙的美國駐德國大使館進行的。
利用大使館從事監聽活動,幾乎在每個國家都是違法行為。但有一支情報小分隊,專愛“刀尖上行走”。這個小分隊是美國特殊情報搜集部(SCS),由美國國安局(NSA)和中情局(CIA)共同指揮,堪稱“精英部門”。
據德國《明鏡》周刊爆出的一份2010年的“絕密”文件顯示,SCS在全球80多個美國使領館都設有監聽站點,其中19家位于歐洲——巴黎、馬德里、羅馬、布拉格以及日內瓦。此外,莫斯科、中國的香港、北京等也都在列。
屋頂材料吸納射頻信號
SCS的成員以“便衣”的形式,在美國駐外使領館的掩護下工作。外交官的身份使得他們可以享有外交特權,就算監聽,也很難被抓到。
為了表明對歐盟“領頭羊”的“重視”,SCS在德國設了兩個監聽站點,分別位于德國政治中心柏林和金融中心法蘭克福。而且,兩個站點無論是從器材裝備還是人員配置上,都是最高水平的。
據泄露出來的文件顯示,SCS擁有自己單獨的復雜監聽裝置,幾乎可以監聽任何一種時下常用的通訊工具:手機信號、無線網絡以及衛星通訊。
德國《明鏡》周刊援引英國調查記者敦肯·坎貝爾的話指出,美國駐德國大使館的屋頂上有一些玻璃狀的凹痕。這些凹痕不光滑,隱藏在周圍的大理石之中。但是它的材料特殊,極微弱的射頻信號都能穿過。監聽設備應該就藏在這些允許無線電通過的玻璃帷幕之后。而SCS成員極有可能就在這個無窗的閣樓內工作。
消息傳出后,德國震怒。他們派出了直升機對美國駐德國大使館進行“掃描”。對大使館的熱成像掃描證實了這一點,屋頂溫度明顯高于建筑物其他區域。
其實,利用大使館進行竊聽活動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冷戰時期,前蘇聯和美國的大使館常就竊聽與反竊聽斗智斗勇。美國甚至一度考慮將駐莫斯科大使館的整棟建筑拆掉重建,因為里面布滿了監聽裝備。
然而,這次有所不同。美國監聽的,是一向自視為美國盟友的“德國”;其次,監聽的層級令德國人無法容忍,既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是普通民眾,而是德國聯邦政府總理默克爾。
專業捕捉器可監聽通話
德國《明鏡》周刊還披露,有強烈的跡象表明,SCS實施了對默克爾手機的監聽行動。
一份監控文件顯示,在一個手機號碼的“使用者”一欄中,赫然寫著“德國總理默克爾”。據默克爾身邊的工作人員表示,這個號碼正是默克爾經常用來和她的基民盟成員、部長以及親密朋友往來的手機號碼,通常默克爾用這個號碼發短信。
下一欄則寫著誰對默克爾感興趣:S2C32部門。S代表的是“信號情報指揮部”,2是NSA的購買和評估部代碼。C32是歐洲分部代碼,所以監聽默克爾的命令顯然來自于NSA負責歐洲信號偵查的部門。
最值得注意的是,監控文件的原始時間為2002年,那時,默克爾還未成為德國總理。照此看來,默克爾至少已被監聽了10年之久。
不過,文件并沒有表明對她采取了何種形式的監聽。是僅僅記錄了通話的時間和對象呢,還是通話內容都被監聽了呢?
理論上來講,監聽通話內容甚至查看其短信內容都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NSA說服了移動通訊服務商(比如沃達豐,一家英國公司)或者使用了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捕捉器(IMSI catcher),那么通話內容和短信內容自然可以一覽無余。”德國蓋爾森基興應用科學大學網絡安全研究所所長諾伯特·伯勒曼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IMSI catcher”,其實是一個虛擬的網絡基站,當其附近的GSM手機撥打電話時,手機會首先連接到這個偽裝的基站,然后“IMSI catcher”在破解基站與手機之間認證機制的同時,利用互聯網語音技術讓用戶與接聽者之間正常連接并通話,從而可以攔截并記錄手機用戶的通話。
考慮到美國駐德國使館與國會大廈、總理官邸的距離,這項“應用”簡直易如反掌。
■ 揭秘
美修煉成監聽“技術控”
德國經濟實力強大,與之匹配的軍事安全能力也足夠強大。從技術角度而言,面對強大的德國,美國國安局情報人員何以能監聽德國總理默克爾?這是很多人關心的疑問。
手段1
美潛艇藏海底竊取光纜信息
一位匿名的通信安全研究人員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稱,美國在信息技術方面占據的先發優勢為其監聽默克爾提供了很多便利。
據該匿名研究人員介紹,在傳播的三個環節都可以做到監聽。首先是終端,不管是使用手機還是固定電話。其次是傳輸的路線。如果是無線,監聽會相對容易些,可以直接收集電磁波,美國駐德大使館就使用這種手段。有線通訊稍微困難些,但仍然可以做到監聽,比如在傳輸路線上架設東西,雖然輻射小,但仍然可以收集到信息進而破解。美國就是通過這樣竊聽光纖信號的。至于海底光纜,難度雖然較大,但美國也已經“動手了”。
有國內媒體報道,2005年3月服役的美國“吉米·卡特”號核潛艇,就攜帶有專門用于為海底電纜安裝竊聽裝置的深潛器。該艇最大下潛水深達到 600米,通過坐沉海底,釋放出潛艇攜帶的深潛器實施監聽或者將監聽裝置安裝到光纜上長期監聽。通過這種手段,美國完全有可能監聽到默克爾的絕密信息。
該匿名研究人員稱,監聽的第三個環節,就是進入核心交換網,進而在諸如交換機等設備上做手腳,將信息全部記錄下來。
手段2
服務器上可查網絡“行蹤”
網絡也是美國實施監聽的主要途徑。
民眾通常認為“無國界”的互聯網,其實具有非常明顯的地理特點。作為互聯網的發源地,美國在互聯網上實施監聽則更有“優勢”。
前述匿名研究人員介紹說,通俗而言,如果把互聯網理解成一張大網的話,其核心節點,大多數是在美國。不像通話線路有相對固定的路徑,網絡公司并不是依據用戶所在地選擇服務地點,而是依據其他因素,比如便宜或高速等。也許兩個點離得很近,但兩個點之間的路徑很忙,就會選擇其他的路徑。
就算你是和英國的人在社交網站“facebook(臉譜)”上聊天,網絡也會通過該公司在俄勒岡州或北卡羅來納州的大型數據中心,或通過靠近北極圈的瑞典小鎮呂勒奧德上的數據中心。所以,很有可能的情況是,你我的聊天在世界上很多服務器都留有痕跡。
包括谷歌、雅虎、臉譜在內的9個主要的大型互聯網公司,都被爆出允許國安局通過“后門”進入搜集用戶信息。
■ 觀察
監聽默克爾 旨在對抗歐元?
美媒稱美方關注德經濟政策變化,服務于美貿易代表
監聽丑聞曝光后,美國在歐洲盟友眼中的印象,更加“清晰”:美國就是一只“笑面虎”,表面上笑呵呵,其實,暗地里小動作不斷。
那么,為何美國非要扮演這種“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角色呢?
美國在德國的金融機構設立監聽站點的做法,難免令人聯想到經濟戰。
“這一地點似乎很難用所謂的‘打擊恐怖主義’來解釋,倒是讓人更多聯想到頂級金融領域的信息獲取。”德國之聲評論說,“這么做是背信棄義。”
德國《時代》周報則援引德國外交政策專家約瑟夫·布拉姆爾的觀點指出,美國監聽默克爾手機表明,美德在經濟和貨幣問題上出現了對抗。德國在歐盟和歐元國家中有強大影響力,對這種對抗起著決定性作用。
布拉姆爾認為,歐元現在成了美元的對手,這導致美國想非常詳細地了解歐洲這個競爭對手的領導力量在想什么和做什么。“對默克爾手機的興趣純粹出于經濟原因”。
有美國媒體指出,對德國,尤其是默克爾的監聽,更多的出于經濟原因。美方關注主要的經濟大國如德國,會在經濟政策上有何變化,從而幫助美國外交官和貿易代表在相關的協議談判中取得主動。
美國諜報機構搜集和分析與經濟事務相關的情報則是公開的秘密。實際上其他國家也在從事這方面的情報搜集工作。這實際上就是“間諜活動VS反間諜活動”。與往屆政府相比較,奧巴馬政府更重視搜集和評估經濟情報,并為此調動更多資源。
2009年2月、即奧巴馬上任不久,中情局在每天向奧巴馬匯報國際安全和威脅的基礎上新增“經濟情報匯報”。時任中情局局長利昂·帕內塔指出,這一變化旨在理解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情局計劃聘請更多經濟分析師。
在批評美國“胡作非為”之外,德國自身也展開了反思:應減少對“老大哥”美國的依賴。現在的情況是,德國必須不那么依賴美國公司(互聯網提供商、谷歌、蘋果、亞馬遜、思科……)以及美國政府。
■ “美德”監聽糾紛大事記
10月23日
德國政府發言人塞伯特說,德國政府已得到情報,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手機可能被美國情報機關監聽。當日,默克爾與奧巴馬通電話,表達不滿并要求對方“立即作出全面解釋”。奧巴馬向默克爾“保證”,美方“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監視”她的通訊。
10月24日
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在柏林召見美國駐德國大使埃默森,就美安全機構可能對德總理默克爾手機通話實施監聽一事進行交涉。
10月25日
聯合國多國外交官透露稱,德國和巴西正牽頭起草一項聯合國大會決議,呼吁保障各國民眾的網絡隱私權。
10月26日
德國《明鏡》周刊官網報道稱,默克爾早在小布什總統主政時期的2002年就已被列入美國國安局的監聽名單,當時默克爾還只是德國主要反對黨的領袖。
10月27日
德國《圖片報》報道說,美國國安局局長基思·亞歷山大在2010年就已向奧巴馬總統匯報了對默克爾的監聽項目,但奧巴馬并未阻止。此后,白宮還“訂閱”了大量監聽報告。
10月28日
美國國會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黛安娜·范斯坦表示,鑒于美國國家安全局沒有就針對其他國家領導人的監聽活動作正式匯報,該委員會將對美情報機構的所有監視項目展開“全面審查”。
10月29日
美國國會議員就監聽外國領導人電話的傳言,質詢美國國安局局長基思·亞歷山大和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詹姆斯·克拉珀。
10月30日
德國對外情報部門聯邦情報局局長格哈德·申德勒說,德方從未借助駐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大使館從事對美監聽活動。
10月31日
德國在野黨綠黨聯邦議員施特勒貝勒在俄首都莫斯科與美國“告密者”斯諾登會面。后者表態愿意“有條件赴德”,協助調查美情報機構“監聽門”。
11月1日
德內政部長漢斯·彼得·弗里德里希表示,德方愿就美國情報機構可能針對德國進行的監聽活動與斯諾登接觸。
數十年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美國是關系密切的朋友和伙伴。這類朋友和伙伴之間不應該有監視政府首腦通信的行為,這將嚴重損害信任。這類行為必須立即停止。
——默克爾的發言人斯特芬·塞伯特
我確信,無辜的人在受到(監聽)侵害,但(美方)目的是努力搜集信息……是的,有時候,(情報活動)做過了頭。
——美國國務卿克里
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監聽項目挽救了數以千計民眾的生命,不止在美國,還包括法國、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美國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彼得·金
如果我們去談判,我們會有這種感覺:跟我們談判的人先前已經知道我們想要的一切,我們如何相信對方?——歐洲議會主席馬丁·舒爾茨
B04-B05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高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