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50多年后,兩人重逢。(左為王健民,右為宗關明)王海松 攝
“大哥,再見到你,我多年心愿也完成了……”日前,如皋市一酒店大廳,從江西趕來的72歲老人宗關明,一把抱住王健民老人,久久不松開。50多年前,宗關明因生病向王健民借了25元“救命錢”。今年國慶前,一張1000元匯款單悄然而至,匯款人正是“宗關明”。
千元匯款單牽起一段“兄弟情”
驚訝
意外之財不敢收,匯款人原是50年前好兄弟
今年9月23日下午,家住如皋市如城鎮健康西村的78歲退休干部王健民,接到一張1000元匯款單,收款人姓名清楚地寫著他和老伴崔桂英,匯款地址為江西上饒,落款是“宗關明”。看著這個既陌生又似乎有些熟悉的名字,王老怎么也想不起這筆“意外之財”的來頭。這樣一張匯款單,讓王老如坐針氈。雖然匯款單上留有電話,可王老出于防騙的謹慎,始終沒有撥打。
3天后,王健民向警方求助,想查明這筆匯款的來路。在確認匯款人身份后,王健民撥通了對方電話,“大哥,我就是當年你在大茅山林場搞科研時的小宗!那時借了你25塊錢,50多年了我一直沒忘,現在總算找到你了……”
一席話讓王健民猛然驚醒。1961年,為相應黨中央“向樹要糧”的號召,剛到江西農林墾殖研究所工作不久的王健民,就被派往條件極為艱苦的江西德興大茅山林場做科研工作。這期間,他結識了比自己小6歲的林場財務職工宗關明,兩個單身漢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兄弟。
感動
25元救命錢讓他“不用還”,他卻說“一定還”
大概在1961年年中的一天,宗關明遲疑著向王健民開口,提出想借25元錢,稱家中遇到了困難。其實,宗關明剛被查出患上了肺結核,急需錢治病。當時,自己的工資每月僅31元。王健民聽后二話不說,塞給宗關明25元,“我和你是兄弟,這個錢我也暫時用不著,你不用還了,解決困難要緊!”王健民說。宗關明當時就給王健民許下承諾:“第一我永遠不會忘記你這個大哥,第二這個救命錢我一定要還。”
在林場的科研工作很快就結束了,王健民回到位于省城南昌的江西農林墾殖研究所工作。臨別時,剛在如皋老家辦完婚禮的王健民,將自己的結婚照贈給宗關明,并在照片背后寫下幾行字“小宗:莫忘帶(戴)眼鏡的人!王健民、崔桂英 贈”;宗關民則以一只樟木箱子相贈。此后,受各種原因影響,兩人便失去了聯系。1971年,因家庭需要,王健民調回如皋林業部門工作。對于借錢一事,王健民早已將其拋之腦后,完全淡忘。
重逢
一句諾言記了50年,兄弟相擁灑下熱淚
其實,宗關明曾多次找到大哥工作的研究所,但王健民已調回江蘇如皋,無法聯系上。今年七八月份,72歲的宗關明整理老相冊,突然看到王健民大哥和嫂子的合影,勾起了他的回憶。9月起宗關明再次開始尋找王健民。多次求助于警方,宗關明才找到王健民的家庭住址,匯出了1000元錢,“當時的25元的價值遠遠超過現在的1000元。雖然大哥說這錢不要了,但我既然許下了承諾,就一定要兌現。”
款匯出后,宗關明等來了大哥的電話。在通話中,宗關明接受了王健民的盛情邀請,決定在國慶期間到如皋探望50多年未見的大哥和嫂子。10月2日,在女兒女婿的帶領下,宗關明驅車630多公里來到如皋。兩位老人一見面,便緊緊相擁,久別的兄弟情,此間化成熱淚。王健民唏噓道,“一張匯款單,讓我從疑惑到驚訝,從驚訝到感動、激動。一句諾言,在一個人心中記了50多年,這種人性的價值,遠遠超過了金錢……”(記者 郭小川 通訊員 陸雙 錢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