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10月7日,我到達西山頭村,最后送倪文林一程。
晚上7點多,倪家亮起了燈,迎接男主人回家。
一輛從醫院駛來的靈車停了下來,55歲的倪文林躺著被親人抬進了家。此時,他已經換掉了前夜那身又濕又臟的雨衣,也洗凈了一天一夜的疲憊。
實在太倉促了,他到家的時候,靈堂還在布置,直到8點多。花圈,挽聯,掛上剛洗出來的遺像,一切簡單肅穆。
漸漸的,越來越多的村民趕來,給他守夜,給他鞠躬,向他告別。倪妻的眼淚如雨線掉下。
倪文林已經不知道,在縣城內外,在微博上,做了一輩子漁民的他已經成了英雄。人們哀悼他,敬仰他。
臺風“菲特”來臨前兩個小時,在去轉移群眾的路上,倪文林被一陣風刮“走”了。
或許你無法想象,是怎樣猛烈的風,把一個身高1.75米、體重170斤的魁梧男人飄移了三十余米后,再刮落到十米下的路基,身亡。
所以,你也可以想象,這是怎樣恐怖的臺風之夜。
最后的晚餐
倪文林最后的晚餐是一碗方便面。雖然,家里的妻子和兒子準備好了豐盛的飯菜,但他沒有回家。
前天晚上,在村委會的辦公室里,他和幾個村干部一起匆匆吃了一碗方便面。因為要抗臺,他們要做好臺風登陸前的最后準備。
倪文林是自愿參加的。“主任,我也來一起抗臺。”前天下午,倪文林打電話給西山頭村村委會主任鄭碎娟。“好,好。”鄭碎娟一口答應了。他們已經是老“戰友”了,每年抗臺,倪文林總會不請自來。
整個下午,他走家串戶,幫助村民轉移,再重新檢查危房里還有沒有人,漁船上的漁民是不是全撤了。一圈下來,就要一個多小時。倪文林一行走了三四圈,沒發現什么問題,就回到了值班室。到了晚上,吃過方便面,大家開始聊天。7點多,因為覺得還是有些不放心,幾個人又去了村里巡查,一個多小時后,才回來。
時鐘一直走到了十一點,狂風暴雨襲來,臺風越來越逼近。倪文林靜靜地在村委會待命。
整個海島停電了,一片黑暗。村里的電話突然響起來:“銅錢灣碼頭還有一個漁民在漁船里,沒有上岸,電話也打不通,村里熟悉地形,希望能夠派人去看看。”
沒辦法,救人要緊,大家便決定出門。
沒想到,電話又響了,這是一個村民戴某的求援,她家住山背上的老屋里,家里就她一個人,窗戶被臺風吹掉了,暴雨灌進了屋內,希望村里派人去幫幫她。
因為正好順路,于是,大家決定先去戴家。穿上雨衣雨褲,戴上頭盔,拿上手電,倪文林一行6人就出發了。
只是,他再也沒有回來。
要命的臺風
6個人中,倪文林走在第二個,最前面的是村支書朱志興,兩人跟得很近,三四米之外的是駐村指導員林加群和另外三人。
他們幫助戴家固定好了門窗,準備去碼頭。因為塌方,通往碼頭的路走不通。他們只好從山頂繞過。山頂有一個水泥大平臺,東邊是港口,西邊是一幢高樓,北邊則是海。
他們是從南邊走來的,穿過圍墻,走在最前面的朱志興腳步剛跨到平臺,就覺得站不住腳,體重150斤的他竟然呼的飄移了三十來米。“太恐怖了,就像旋風一樣。”他回憶說。
幸好有一個大坑,朱志興被刮倒在坑里,這也救了他的一條命,再過兩米,他也掉下去了。“我是運氣好。”他說。
緊跟其后的倪文林是最不幸的,他直接被刮下了十米下的水泥路上。倪文林身高有1.75米,體重170斤左右,是個魁梧的男人。
后面的林加群還沒意識到發生了什么,也被刮倒。幸運的是,正好路的一側有一輛面包車停著。他被刮到了車邊,又打了幾個滾,刮到了車的尾部,他緊緊抓住車尾,轉頭往前面一看。
林加群這樣描述自己看到的可怕一幕:“天太黑了,我沒看到人,但看到了手電的光,閃了兩下,在空中滾了幾下,就不見了。”“就只有兩三秒的時間。”
沒有聽到呼救,只有風和雨的聲音。他們趴在地上不敢動。此時,同樣趴在地上的朱志興艱難地往回爬。爬了五六分鐘,到了面包車附近,他清點人數,發現倪文林不見了。
“肯定被刮下去了。”朱志興橫著爬過平臺,到了公路,在十米下的隧道口的水泥路上發現了倪文林。
他躺著,已經沒有呼吸,面部都出了血。
他們叫來了車子,送到醫院,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搶救,他還是走了。
慟哭的漁村
倪文林遇難的消息在村里、在網上傳開了。
昨天一整天,他還躺在醫院里的時候,村民們就自發去看望,陸陸續續去了有三百多人。
“在村里,他的話不多,但是個熱心人,愛幫助別人。”村里的老支書婁榮標說,村里有什么紅白大事,倪文林都會放下自己的活,去幫忙。
村里最大的事,就是抗臺,倪文林是村抗臺應急分隊成員。“有一年,我記得也是和他一起在臺風里爬著去參加救援。”以前的駐村干部朱興明這樣回憶,“抗臺他很有經驗,哪艘船沒有拴牢,他一看就知道。”
村委會主任鄭碎娟啞著嗓子說:“村里有什么事情,一叫他就會來,所以我們都喜歡叫他。”
倪文林是一個普通的漁民,十幾歲開始就從事這一行,他在村里養魚,有個小漁排。在這個海島的漁村,串聯起他55年人生軌跡的是眾口一致的好口碑。
在家里,他則是妻子眼中老實本分的丈夫,是兒子眼中胸懷寬厚的父親。前兩年,他還做了爺爺。今年初,一家人還被評為十佳文明家庭。島上的生活原本安靜,只是這場剛剛過去的臺風打碎了這個家庭的未來。
在昨天的微博上,人們紛紛稱贊他:是個英雄。在遙遠的四面八方,他們還以點蠟燭的形式,向這位陌生人、這位抗臺漁民致敬,送行。(記者 史春波)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