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前不久,杭州市政府出臺了開展排污權交易的實施意見,并高調宣布將成立市排污權交易管理中心,并于今年年底前啟動交易。這再一次將人們的目光集中到了“排污權交易”上。
作為一個專業詞匯,人們對此并不陌生。幾年之前,環境交易所(以下簡稱“環交所”)在全國各地扎堆成立時,幾乎一致地將目光投向了排污權交易。各地政府也都希望通過這一平臺,引入市場機制、運用經濟杠桿來激勵企業節能減排,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然而,各地環交所在承載了推動排污權交易的重任后,腳步都邁得十分艱難,鮮有交易發生,不少交易所的排污權交易甚至未有“開張”過。
時至今日,排污權交易仍是一個新生市場。眾人的期待,與市場的成長,顯然不合拍。這背后,市場成長的困惑,究竟何在?
雷聲大雨點小
所謂排污權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在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允許排放量的前提下,內部各污染源之間通過貨幣交換的方式相互調劑排污量,從而達到減少排污量、保護環境的目的。
用市場化的手段去解決環境問題,是一件大家都認可的好事。在起步較早、市場較為成熟的美國,排污權交易已經實現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美國總會計師事務所估計,從1990年被用于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以來,美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得到明顯控制,促進了環境的改善,并節約了約20億美元治理污染的費用。
而在國內,排污權交易偶有發生,卻從未形成一個市場體系。最早的一單甚至要追溯到1987年,上海吳涇地區的企業就曾開展過二氧化硫排污權企業之間的成功交易,開創了中國排污權交易的先河。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推行下去。
直至2008年、2009年,包括京、津、滬在內,全國各地搭建環交所平臺刮起一陣風。各個環交所一經成立,都把目光瞄準了排污權交易,紛紛將排污權交易寫入了自身的交易范疇或是明確為發展方向,市場對排污權交易的關注也因此迅速升溫。“當時的環境,市場的關注,政府的積極推動,感覺排污權交易馬上就會成行,而且還會轟轟烈烈地大干一場。”有市場人士告訴記者。
2008年11月28日,湖南長沙市高調啟動排污權交易。以拍賣的方式轉讓二氧化硫和COD(化學需氧量)排污權。當天,現場氣氛熱烈,參與競拍的企業代表踴躍舉牌,拍賣價格則隨著舉牌一次次上漲。就在這一天,三筆交易落槌,獲得了市場的一片掌聲。所有的門戶網站,都將這一則新聞做了當天的頭條,甚至有國外媒體也對此作了報道。然而,僅僅是這一天的熱鬧。此后就再也沒有交易發生過。
雷聲大,雨點小。也不止是湖南長沙的這一出排污權交易。 2011年,四川省政府也曾發文同意成都市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成都環交所于當年6月成立。但成立至今,成都環交所卻從沒有開展過一筆排污權交易。
京、津、滬三大環交所成立時,也都被寄予厚望,作為市場基礎比較好的三大交易所,業界希望其能在排污權交易政策、制度、規則等基礎建設方面率先探索。但這三大交易所成立至今,也都沒有大氣污染物排放交易指標。上海環交所相關人士坦言,在相關部門的推動下,2009年,交易所準備在浦東新區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有關污染物的總量核定,交易制度、規則設計等等,交易所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但最終交易還是沒有開展起來。
交易緣何受阻
排污權交易,這一在西方實踐產生了明顯效果的制度,為何在國內卻遭遇尷尬?
“排污總量控制不到位,是推動排污權交易最大的障礙。 ”在上海環交所相關人士看來,排污總量控制,是形成交易的基礎和前提。企業排污權指標要有償取得,相關政府部門還應科學合理地配置排污權指標,使排污權指標適度從緊,保持稀缺性,否則排污權交易很難做起來。
此前參加過長沙市排污權交易的企業機構就坦言,自身的生產工藝確實需要排放一部分COD,只是當年并不缺乏排污權指標。參與競拍的目的,一是對來年的生產和排污進行資源儲備,二是作為企業參與競拍,也想帶頭推動當地的排污權交易。企業不缺排污權指標,自然大大降低了交易存在的價值。
事實上,在現有的制度框架內,大多數地方的企業只要能通過環境評估,就能免費獲得一定量的排污權指標。企業只要不超標排放,排污權額度就不缺乏。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各地排污權總量控制不嚴格,企業也相對容易從一級市場(相關政府部門)獲得免費的配額,也就不會去二級市場購買配額了。
建立在排污權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價格形成機制也是促成排污權交易的關鍵。理論上,排污權交易能使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在購買排污權和減少排放之間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當減排成本高于排污權市場價格時,企業會通過購買排污權加以補償。反之,如果減排成本低于排污權市場價格,企業則傾向于通過減排,省出更多的排污權,并在市場出售。假定其他條件不變,每個企業的這一類行為將形成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均衡價格,而價格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關鍵。
但實際情況是,目前各地排污權交易,一級市場基本上靠政府定價,即使存在二級市場,政府定價和市場定價也是各占一半。在沒有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排污權初始分配機制,以及形成合理定價機制之前,市場流動性難以保障。不少試點地區據稱已經開展了排污權交易,但一沒有總量,二沒有合理價格,相關部門靠“拉郎配”生造市場,終究只能“雷聲大,雨點小”,更不要說持續交易了。
時機是否成熟
排污權交易,看上去很美——通過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可以使我們更多地運用市場機制來推動環境保護,培育必要的環境市場。
也正因為此,各地紛紛成立環交所,環境市場的“場”,早已經具備。只是在排污權交易上,由于種種政策、制度的不成熟,市場機制的不完善,幾年來,排污權交易市場空有“場”而沒有“市”。不過,開展排污權交易,目標是堅定的。各地也都沒有放棄過努力,有一些地方交易受阻或擱置了,卻也有一些新的地方開始嘗試排污權交易。
“市場機制總是在摸索中不斷完善的,排污權交易時機也總是會成熟的。”上海環交所相關人士說。
從上海來看,幾年前,環交所準備在浦東試點排污權交易,但受制于種種原因沒有成行。如今條件正逐漸成熟,一方面,今年以來,上海已經開始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污許可證制度,基于排污許可證,可以更好地進行排污總量控制。另一方面,針對排污權交易的市場“游戲規則”也基本具備。依托上海環交所平臺,上海將于年內啟動碳排放交易。在這之前,針對碳排放交易試點出臺了各種政策,交易規則、制度建設也已相對完善。而排污權作為排放權的一種類型,其交易機制完全可參照碳交易。
只不過,涉及具體操作時,排污權交易的推進,還需要先進的監測技術作為支撐,環保部門需要知道每個企業排污量是多少,必須將跟蹤、監測排污的數據進行量化核定。在業內人士看來,既然有了排污許可證制度,跟蹤、監測排污數據的量化,也就已經不再是難點。
“當前,在上海推出排污權交易,其實已經具備了相對完善的條件。”上海環交所相關人士這樣表述。只是排污權交易在初期可能不及碳交易活躍。從全球范圍來看,碳交易在各類排放權交易市場中的活躍度,都是最高的。不過,市場交易總是從“零”開始,隨著參與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加,乃至市場機構被允許參與到市場中來,排污權交易也會日趨活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個市場的發展,都離不開有效的監管。要推進排污權交易,必然要建立更加嚴格的監管機制,并確保嚴格執法,使企業違法違規所付出的代價,高于交易造假、超總量排放所獲得的利益,才能把排污權真正還原為商品,使排污權交易市場走向繁榮。(記者 蔣婭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