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導讀】國務院決定今年出臺居住證管理辦法,分類推進戶籍制度改革。5月7日10點,經濟之聲評論:打通公平有序落戶的政策通道,值得期待。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天(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今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確定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大改革力度。其中指出,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推進人的城鎮化,研究新型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出臺居住證管理辦法,分類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相關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制度。
戶籍改革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是城鎮化過程中的難點。眼下,戶籍改革已經從居住證制度入手。今年4月,北京市確定今年啟動實施居住證制度。上海在去年底就面向公眾征詢意見,準備對居住證進行“積分制”管理,《居住證》A證和C證持有者在社會保險、公共衛生、住房保障等各方面的待遇完全相同,享受和上海本地戶籍居民的同等待遇。除此之外,南京即將建立居住證與戶籍準入對接制度,太原將從7月起實施居住證制度。總的來說,已經有很多城市在探索居住證管理辦法。
從暫住證到居住證,變化的核心在于,原來覆蓋戶籍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今后將向常住人口覆蓋,這一點非常值得期待。而居住證如何轉成戶籍,可能是公眾最關心的問題。國務院提出分類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接下來可能會采用什么樣的思路?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易鵬,評論此話題。
“分類”改革戶籍制度針對城市不同發展程度
我們說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而人的城鎮化關鍵在于戶籍改革,戶籍改革關系到無數人的切身利益,因而受到廣泛關注。幾個城市已經開始或即將采取居住證的管理辦法,但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辦法都不一樣,為什么各地相繼推出的居住證制度方案有所不同?
易鵬:這是中國城市發展階段不同決定。北京、上海擁有太多資源,人口密度非常大,城市壓力也比較大,但中國有些城市現在人口數量相對少一點,發展狀態沒有那么好,人們進入這個城市的愿望沒有那么強,所以城市發展階段不同使相應政策,尤其是進入門檻不同。北京和上海對戶籍居住證的政策管理最嚴格。
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出臺居住證管理辦法,要分類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分類”這個詞格外的明顯,這兩個字應該怎么理解?
易鵬:現在中國有658個城市,城市等級不一樣,發展階段也不一樣。實際上,中小城市基本上戶口放開了,地級以下的城市落戶沒有太多障礙,有固定住所和工作基本就可以落戶了。而北京、上海這些特大城市,目前城市病比較嚴重,城市的承擔能力也越來越接近極限,同時本地戶籍制度對未來制度的反彈利益非常強,這種情況下,不同類型的城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進入戶籍制度改革肯定不太適合,畢竟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采用分類的方式,中小城市力度大一點、快一點,特大城市可能要慎重一點,整個方式的回旋空間要更大一點,從而實現相對協調的改革局面。
居住證進入戶籍要設立標準
居住證如何轉變為戶籍,這是大家最想知道的,開展這項工作可能會采用什么樣的思路?
易鵬:首先要設立標準。北京和上海居住證都有標準,比如有固定住所、有工作,有職稱要求,學歷要求,居住證持有多長時間。比如,以前上海是必須擁有居住證七年以后才能考慮進入戶籍,但重點要求,如保險或納稅都會考慮。所以上海和北京都有打分制度,上海有A證、C證這種打分制度,逐漸讓一部分符合條件的人解決戶口。當然,上海從2002年開始實行居住證,到現在符合居住證的有27萬人,從2002年到2009年,7年解決3000人的戶口,所以居住證不能期望值太高,上海現在非戶籍人口有一千萬人,27萬或3000人,還是比較小的規模。從這個角度講,可能要進行利益格局的調整,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財力不足制約戶籍改革 資金挑戰可多方面解決
戶籍改革已經提了很多年,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這個改革之所以很敏感,就是因為這一紙居住證負載著教育、醫療、就業等各種公共福利,要想享受到這些公共服務,需要地方財政大力支持。所以不少人擔心,如果地方財力底氣不足,是不是意味著推行居住證制度面臨著不小的難度?
易鵬:戶籍背后是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公共服務需要資金支撐,在這種情況下,一次解決所有人的戶籍,對所有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愿望很美好但客觀的挑戰就是資金的大量投入。
目前,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標準。總體來說,城里有2.6億農民工,還有1000萬人左右進城,未來中國城鎮化達到70%的話,還需要一筆巨大的資金來解決。
資金方面有挑戰不表示不能解決。第一,用時間換空間。可以把資金需求放到未來20年、30年的范圍內解決,這樣數字就會大幅度減少。
第二,資金的籌集需要地方政府或者中央政府、企業和個人等幾方共同出資,不能把負擔全交給地方政府。
第三,為了解決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資金問題,適當的按照新型城鎮化的要求改革財稅體制。比如,地方政府控制造新城,控制土地收入的來源;再比如,地方政府能否從房產稅或其他稅中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來源,能否用這筆錢幫助解決公共服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