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近日,海歸科學家、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先后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和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的外籍院士的消息在中國引起持續熱議。這讓人們想起2011年底同樣圍繞他的議論,彼時施一公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樣引起眾多猜想。
盡管中國科學院有關負責人回應此事時表示,兩個科學院院士增選分別按照各自程序和標準進行,相互獨立,沒有必然關聯。但此種說法更加引發人們把二者的評價體制、增選流程誰更科學相比較。
中科院院士、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說,把中國的院士評選和美國的院士評選進行比較很荒唐,兩國國情不一樣,中國的院士制度和評選才搞了幾年,不可能一步就做到理想化,事實上大部分評上的院士都是國內頂級的科學家,對國內科研是起支撐作用的。
但人們更愿意把這一事件當作對準問題重重的中國科技體制的炮火,以期推動相關變革,如同當年施一公、饒毅等“海歸”學術領軍人落選中科院院士引發的議論一般。
關于施一公等人的落選,當時一說是國籍問題,一說是得罪了人,還有一說是回國時間短。其間還間雜著“煙草院士”的新聞,一時間中科院院士的選拔方式頗受質疑。而留美多年的饒毅更憤而表示,再不參評中科院院士。但在媒體的一番炒作后,也都沒了下文。
此番施一公當選美國院士,再次引發人們對中國院士增選機制的質疑和反思。中國科學家“墻內開花墻外香”,當得了美國院士卻不能入選中國院士?院士評選究竟該論資排輩還是論才選人?學術成就大小如何體現?對于回國報效的人才,國籍是否可以放寬限制?諸多討論再次被提上日程。
留美歸來的施一公曾坦言自己深受美國文化影響,他在多個場合多次呼吁改善學術環境、改革科研體制,直言不諱地說中國最大的學術潛規則是“官商勾結”,“學術界的潛規則在實質上阻礙了科研創新、嚴重影響了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年輕科學家的成長、對中國吸引海外最優秀的年輕科學家和高層次人才歸來起到了直接的負面作用。”
但最近一年多,常常“開炮”的施一公卻很少發聲了。他在科學網上最新更新的一篇博客是去年3月份,其中仍然直言,“回來這些年,對有些方面的問題我感到失望。我覺得我們的教育和文化體系,難以支撐我們的學生這樣走下去。”
但施一公科研的步伐卻沒有停止,當選美國院士前半個月他還在《自然》雜志在線發表題為《細菌能量耦合因子轉運蛋白結構》的研究論文,仍然繼續著他在分子生物學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也許這能為他今年參評中科院院士加分。
一位長期從事科研工作的清華大學教師說,在無力改變大環境的時候,科學家們所做的只是自己手頭的事情,以期不落于人后。(馬海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