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港珠澳大橋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其中近6公里長的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目前已建和在建工程中最長的混凝土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之一。
今天,大橋海底隧道的首個巨大沉管就將從珠海制造基地運往大橋海上的施工地,進行首個沉管的施工,實現隧道與人工島轉換的首次“海底之吻”。
今天上午,開工近兩年的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迎來工程關鍵節點,開始首節隧道沉管的浮運沉放作業。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采用橋隧組合方式,其中就包括橋、島和5.6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沉管隧道由33條管節連接而成,其中29條管節長180米、由8個節段構成;首批澆筑成功的5個節段,每個節段鋼筋籠重約900噸,長22.5米,寬37.95米,高11.4米,中間可布置雙向六車道及一條逃生通道,底板、頂板和側墻厚1.5米可抵御海底四五十米深的水壓。
負責這次施工作業的中交公司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高級工程師、副總經理關秋楓介紹,這次安放沉管,對港珠澳大橋工程意義重大。
關秋楓:在外海深水條件下的沉管安裝,應該在國內也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不多見。應該講是我們整個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最為關鍵的一個節點。成功的對接之后,除了這節,我們還有32節沉管,一節節的沉放安裝,最后達到整個隧道的慣通,第一節意義非常重大。
沉管浮運是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乃至整項工程的關鍵性工序。每根沉管長達180米,重7.5萬噸,造價上億元人民幣,在運輸過程中,極小偏差導致的擱淺或碰撞對沉管都是破壞性的。為了這個世界級工程,負責設計、施工的中交公司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人員經過長達2年多的緊張籌備和重復多次演練,安裝設備也都是專門定制的。
關秋楓:我們沉管上的沉放舶是我們為了港珠澳大橋沉管專門研發的一套船舶,包括這里邊有我們的測量系統,拉合系統,壓載水系統,等等這些很多的系統,不用人到水下進行操作,直接利用我們的系統和軟件,然后人在我們沉放舶上的總控室進行操作,就能夠完成水下40幾米的沉管對接,并且這個精度標高姿態要求的非常高,通過我們沉放舶上的系統能夠達到這個要求。
目前,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已經成島了,工作量完成超過50%,海底隧道與人工島的對接直接影響港珠海大橋的建設進度。關秋楓表示,目前沉管施工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
關秋楓:通過我們到現在這個階段,總的講就是說能夠順利的沉放安裝,這樣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張丹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