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資料圖
4月14日,志愿者在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七里甸街道萬科社區農民工網絡學堂為農民工講課。當日,江蘇省鎮江市農民工網絡學堂在潤州區七里甸街道萬科社區成立,來自江蘇科技大學數理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將定期走進學堂,為當地的外來務工人員傳授網上購票、網上購物、網上讀書等知識和技能。新華社發(石玉成 攝)
我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造就了農民工隊伍的發展壯大。2012年,農民工總量達2.63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3億人,“8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成為主體。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通過改革進一步推動農民工發展,將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全局性、戰略性和歷史性的影響。
用改革的思路看待和解決農民工問題
我國農民工的產生和發展蘊含著深刻的體制變革因素,是推動改革的重要力量。農民工的巨大浪潮沖破了勞動力市場的城鄉界限、地域界限和部門界限,促進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發育,促進了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促進了通過市場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機制的形成,促進了市場經濟的全面發育,增強了整個社會的生機和活力,極大地推動了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的轉變。
我國社會結構的轉型也在相當程度上得益于農民工的推動。由于以前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和城鄉分割體制,以及推行工業化優先的發展戰略,使得中國的城鄉比例嚴重失調,農村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上單一而且封閉。農民工的產生和發展,使農村人口的流動性越來越強,不僅讓農民更好地認識了城市,也讓城市能近距離接觸農民,加強了城鄉之間全方位的交往。農民工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穩定居住,有利于社會成員向更高社會階層流動,逐步形成較為穩定的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促進我國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加快向現代社會轉變。
農民工不僅是改革開放的實踐者,而且其實踐活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豐富的直接經驗。突出地體現在: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道路具有三個創造性的特征:一是“就業帶動”。堅持統籌城鄉就業,鼓勵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引導農民工外出務工就業,扶持農民工創業,在確保農民工獲得相對穩定就業機會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城鎮化進程。二是“保障地權”。堅持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讓農民既進得了城,又回得了鄉,能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進退有據,不會既失業又失地,確保在農業不衰退、農村不凋敝、農民不破產的情況下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三是“漸進轉移”。堅持分階段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融入城市,上世紀80年代逐步消除農民“離土”的限制,允許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90年代逐步消除農民“離鄉”的限制,允許農民跨地區流動和進城打工;進入新世紀,逐步放寬對農民工在城鎮落戶定居的限制,確保農村人口轉移和城鎮化有序推進。
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從根本上解決好農民工發展問題,必須繼續堅持改革開放。通過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的變革,進一步解放億萬農民工群體的生產力和社會活力,極大地釋放新的“改革紅利”。這個問題,關系到農村勞動力轉入非農產業就業,是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必要條件;關系到農村人口進入城鎮,是創新社會管理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本任務;關系到我國勞動者素質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使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的戰略措施;關系到農民工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并自覺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鞏固我黨執政地位的重要基礎。億萬農民工是成為一個總體穩定的群體,還是演變為一個流動不定、動蕩不安的群體;是成為一個良性發展的群體,還是演變為一個惡性循環、沒有出路的群體;是成為一個健康有序的群體,還是演變為一個缺乏關愛、缺少管理的群體,是對新時期改革開放的重大挑戰,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