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每逢節假日,公車私用的新聞就會爆出,清明節也不例外。公車,實乃公務用車,而非公務人員的私家車,但理想和現實的距離始終遙遠,肆無忌憚的假公濟私背后,實在是由于被揪出的風險太過渺茫,即使事發也不過是被通報批評、內部處理了事。
若非記者有心,這8輛公車是不會“倒霉”的。表面上看,8輛車的號牌與民用號牌并無區別,而只有內行人才能夠分辨出字母與數字不同組合的奧妙,進而指出哪些是省級機關的公車、哪些是市級機關的公車。由此就帶來了一個最直接的問題——公眾如何監督公車私用?沒有明顯標識的公車,無疑為公車私用大開方便之門,給群眾舉報帶來了難度。
當然,公車統一張貼標識也未必能夠根除公車私用,但起碼給公權私用帶來了現實難度——同樣是公車,警車使用就要規范很多。有了顯著標識,再想駕車出入酒樓和洗浴中心是需要一定膽量的,駕著公車到外省全家旅游就更像是自我舉報了。“天價煙”局長和表叔的倒掉,畢竟壓抑了有些官員有恃無恐的驕奢,在根治尚難達成的當下,若能讓官員在使用公權時回歸到謹小慎微的狀態,也不失為一種不壞的選擇。
媒體能輕易發現的事,紀委想要整治應該不難,但公車私用的亂象之所以屢教不改,恰證明了內部監督的無力,外部監督的無法。也正是由于公眾在財政預算、公車數量和購置檔次等方面的參與不足,才讓體制內的監管毫無壓力。因此,如何便于公眾監督便是約束公權濫用的首要課題,而這一點其實并不難,屢試不爽的“隨手拍、網上見”在很多領域已經發揮了功效,只需要有關部門拿出自我改革的魄力罷了。
公車是公眾掏錢所購,公車理應受到公眾監督。很多問題之所以小病拖大,就在于應然之事只在紙上,與實然之間的距離太過遙遠。只有主動“給權力涂上防腐劑、戴上‘緊箍咒’”,更多的應然才會變成實然,讓腐敗少了藏身之地。(宋鵬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