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2013年2月27日,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各大媒體公布了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的2987名代表名單,其中貴州省的73名代表中,一個陌生的名字——楊愛東便在其中。
楊愛東,一位極普通的農村婦女,養豬專業戶,石洞鎮紅平村人,今年51歲。她終于成為天柱縣54年來,天柱縣籍的第二位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位農民出身的全國人大代表。(1959年召開全國第二屆人大時,天柱縣交通局局長秦必相曾當選為天柱縣第一位全國人大代表)
2013年3月,楊愛東代表走進莊嚴的北京人民大會堂,與近3000代表一起聆聽溫家寶總理、吳邦國委員長的工作報告和其它領導的報告并審議,投票選舉國家領導人,首次履行人大代表的神圣職責。
2013年3月29日,在這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筆者慕名采訪了楊愛東。她雖是老鄉,我老家與她家只隔4華里,但我們并不相識。濃濃的石洞口音,相同的侗語交流,拉近了我們互為陌生人的距離。她打開了話匣子,把自己的創業、進京開會情況娓娓道來。
那是1984年,天柱縣的農村改革步伐走過了三年。農村實行包干到戶的生產責任制,實際上的“分田到戶”后,農民已不再整天“口朝黃土背朝天”,他們有了更多的除農業以外的發展空間。那一年,22歲的楊愛東與本村王甲海結了婚。夫妻倆開始趕“轉轉場”,其實也不是做生意,而是市場調查,了解雞、鴨、生豬和飼料的價格行情、商品銷路。湖南會同,天柱臨縣錦屏、三穗、劍河等10多個縣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同時也記滿了筆記本。第二年,他們買了十多只豬仔,養起了豬。1987年,累積了養豬經驗的她,建起了一個占地300多平方的小型養殖場,買來雞苗、鴨苗和良種豬仔,開始了有規模的創業之路。每一天,兩口子起早摸黑,喂飼料、清掃豬舍、消毒、為豬洗澡,忙時常常忘記了吃飯。一頭頭豬在他們的精心飼養下,變得肥壯。同時,她還買來科技書籍,從書中尋求養殖技術。根據發展需要,又擴建了豬圈和修建了沼氣池。后來,楊愛東的養豬業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她根據市場需要,專養母豬,出售豬仔,圈里存欄母豬就有30多頭。長期以來,由于農村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不斷增多,養豬農戶越來越少,養母豬的就更少了。豬仔市場越來越看好,她終于發了“豬”財。
她飼養的是優質瘦肉型良種商品豬,豬多肥多,她在自留地和責任山上栽柑桔、金秋梨、枇杷等果樹,在樹下養土雞、土鴨。如今,她的豬場存欄生豬大小170多頭,年純收入達8—10萬元。楊愛東養豬致富有了名氣,村里的鄉親紛紛上門參觀,拜她為師。她想,我一戶富不算富,必須帶動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0年,楊愛東夫婦開辦了飼料加工廠,建立了養殖小區,還在村里成立了養豬協會,走互助合作道路。她以自己的養殖場作實驗基地,給養豬戶上養豬技術課,介紹科學養豬方法。由于眼見為實,楊愛東終于帶動了村內外200多戶村民科學養豬,僅她所在的下愛村民組21戶中,就有19戶從事規模養豬。女青年龍孌久,參加了楊愛東的養豬專場培訓后,放棄了外出務工的念頭,養起了豬,從十幾頭養起,至2012年就有存欄生豬200余頭。村民楊政西苦于沒有資金養豬,楊愛東主動借錢給他,賒豬仔給他養,如今他辦起了養豬場,年純收入5萬多元。村民楊學照在楊愛東的指導下,辦的養豬場十分紅火,前幾年通常存欄生豬300頭左右,年出欄1000多頭。近年來,在楊愛東的帶動下,全村辦起了14個養豬場,使更多的農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榮譽,終究降臨在楊愛東這位普通勞動婦女身上。由于她在發展養豬業方面有顯著成績,2009年,她被省婦聯評為“貴州省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個人”;2010年被中共天柱縣委、縣人民政府授予第一期“縣級拔尖人才”稱號。2010年至2012年,她先后被州婦聯授予“中幗創業帶頭人”、省婦聯授予“雙學雙比女能手”、全國婦聯授予“全國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在采訪中,楊愛東還談到赴京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的情況和感受。說到感想,她十分激動。她說,這次選我當全國人大代表,這是我做夢也不敢想到的,這是組織的信任,人民的重托,我一定要當好這5年的全國人大代表,忠實覆職,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楊愛東從未出過遠門,也從沒有坐過飛機、火車,最遠的也只是凱里。2013年3月1日,這是她一輩子難忘的一天,在貴陽龍洞堡機場,她與貴州代表團的代表登上了北去的飛機,心情久久地激蕩著......
在北京的貴州代表團駐地,在70多名代表中,楊愛東除了在電視上看到的趙克志書記外,第一個認識的是貴州省人大民族宗教僑務委員會副主任楊貴新女士。這位中共貴州省紀委原副書記,原籍天柱縣高釀鎮甘洞村,隨父在劍河長大,七十年代曾在甘洞當“知青”,任過高釀小學教師、水洞公社黨委副書記。楊愛東說,楊主任這人很親和,能說一口流利的侗話。這次聽說天柱來了一位侗族女代表,她便主動來認識,還特意從貴陽帶了一個繡花荷包到北京后送給我畄念。楊貴新用侗語與楊愛東拉起了家常,談家鄉的變化、昔日的侗族風土人情。楊愛東還向楊新貴反映過石洞至水洞這條“水泥”路的狀況,希望她能向有關部門反映,使之盡快變成真正的水泥路,改善水洞地區的交通狀況。兩位侗族女代表無話不談,親如姐妹。聽說貴州的代表中,有一位是來自從江縣洛香鎮的養豬大戶梁文同,楊愛東主動找到他,交流養豬技術和經驗。在貴州代表團駐地,有記者問楊愛東等8位農民代表:“如果讓你們搬進城里生活,你最擔心什么?”她和另一位農民代表說的實話是:“我最擔心生活不下來。”楊愛東告訴記者,我希望的是把農村公路修好,解決路況差問題,即使通了路的,路寬標準也要提高。我把話題引到城鎮化、農民進城方面,想知道一位農民的想法。楊愛東認為,城鎮化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農民的關懷,這也是一種趨勢,但具體情況也要具體對待。她認為,農民進城也不是絕對的幸福目標,土地是農民生活的重要基礎,如果搬到城市沒有務工經商的條件,吃什么?有條件的可以去,沒有條件進城的,為什么不可以安心建設新農村,在農村發展的空間也是大的。楊愛東告訴筆者,幾年前她花20萬元建了一棟四間三層樓房,如果在城里現在20萬元不過能買60平方套房。
記者問楊愛東:你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寫了什么樣的提案啊!她告訴我:寫了一份建議,標題是《關于要求規劃立項建設貴州省天柱縣到湖南省匯通縣高速公路的建議》。
3月19日,楊愛東從北京戴譽歸來。天柱縣四大班子為她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聽取她的報告?h委副書記陸顯武囑咐她要宣傳好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精神,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模范作用,及時客觀反映基層呼聲,把產業做大做強。縣人大主任姚學銀希望楊愛東在五年內當一名最優秀的全國人大代表,并親自把鮮花獻給她?h領導的鼓勵,使楊愛東受到了很大鼓舞。
采訪結束,一個問題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一個靠養豬,年純收入10萬的農民,也許在我們當今社會已不算新聞,但是楊愛東那種以勤勞致富,并帶動村民致富,用勤勞實現夢想,創造物質文明,這是我們當今的一種可貴精神,也是一種創造幸福的精神體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的“小康”,離不開實干加巧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