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當然,我們也不無遺憾的看到,無論是在汶川地震救災的時候,還是在這次雅安地震救災的同時,網絡上,現實中,總有一些讓人感覺五味雜陳的現象出現,比如對一些抗震救災中的英雄人物和普通小人物做出的勇敢或平凡行為的質疑,比如對一些慈善機構的極度失去信任之后的冷嘲熱諷甚至是謾罵,再比如對一些網絡上借救災發布的真假莫辨的求助信息的盲目轉發或者盲目拒絕……類似的現象,和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抗震救災的大氛圍不相符合,更和我們一直提倡的大愛無疆、萬眾一心相違背。因此,筆者認為,大災之時,更是考驗一個社會的公民素質的時候,面對災難的考驗,我們應該少一些苛責,多一些理性和富有建設性的行動。
首先,作為普通的網民,我們應該對一切參與到抗震救災中的組織和個人少一些苛責,因為無論他們的貢獻大小,畢竟,他們是在一線的,是在充滿危險的現場的,比如陳光標,雖然很多網民對他在賑災現場發現金的行為有所質疑,但我們不能否認,陳光標兩次地震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地震的現場,在余震不斷的震區,別說捐款、救人,單單是能第一時間出現,筆者認為,無論貢獻大小,都值得贊許。再比如最近幾天備受大家爭議的電視臺主持人穿婚紗報道這事,其實在如此大的災難面前,無論是有沒有時間換衣服,這件事情本身能比她第一時間帶給我們現場新聞報道重要嗎?對這件事情的爭論,給人的感覺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一個新聞媒體人的個人表現,難道真的值得我們這么去關注嗎,災區的多少孩子多少傷員需要我們去關心和幫助啊,哪里有這么多閑情逸致去討論一個女主持人怎么怎么作秀呢,退一步講,即使是作秀,也得看她做的什么秀,她在第一時間給我們帶來了報道,讓更多的人更詳細的了解了災區情況,難道這不是件好事嗎?
另外,筆者還想說的是,參與抗震救災報道的媒體記者們,請你們也多一些理性和建設性的報道吧,把更多的鏡頭和報道留給對災情的詳細報道上,而不是到處找“感動”,找英雄,找典型,在災難和生死面前,每個人都是弱者,在救援面前,每個活著的人都是勇者,面對為難,見死不救者是少數,所以,還是把報道的基調定準了。看看國外的救災報道,基本上都是實時的現場救災情況播報,而不是對某些人物進行大篇幅報道,因為大的自然災害所危害的,一定是一個群體,而不是幾個人。
還有讓人頗為感慨的紅會捐款問題,其實無論你捐款或者不捐款,都是個人的自由,這是對信任的選擇意見不同而已,但是筆者還是希望不要在個人自由選擇之上,還有那么多的負面情緒和苛責出現。畢竟,作為慈善組織,它沒有被取消,它依舊是抗震救災的一支力量,對此,只需表明自己捐或者不捐的態度即可,多發一些牢騷,徒增煩惱和網絡戾氣。
從汶川到雅安,網絡公民社會和現實中的志愿行為都在快速成長和發展,期待更多具有建設性的言行讓這場抗震救災更高效和及時,共同幫助災民重建一個充滿希望的新家園。(蘇曉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