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連日來,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社等媒體集中報道貴州黔東南地區侗族人聚居的仁吉村侗族老人收藏美國飛行員墓碑之事,引起全國媒體關注。11月11日,是美國一年一度的“老兵節”,由深圳奧視同翔影視機構派出的專題攝影隊伍再次讓這段發生在69年前關于“美國山”的故事浮出水面。

目前墓碑收藏地
1944年6月16日夜,美軍援華飛虎隊一架大型運輸機執行運輸任務,因機械故障,在貴州榕江縣侗族人聚居的仁吉村山中強行迫降,年僅33歲的駕駛員威廉·畢德森海軍中尉當場犧牲,另外三名機組人員中一名中國人(翻譯官)失蹤,兩個美國士兵被當地鄉親營救,輾轉護送回國。當地人懷著崇敬的心情按當地侗家人的喪葬風俗把畢德森中尉安葬在離事發地不遠的山崗上,國民榕江縣政府為其立一塊五尺高三尺寬的墓碑。半年后,畢德森母親來到仁吉,將畢德森尸骸運回國。
當年埋葬畢德森中尉的那座山被當地侗族鄉親改名稱作“美國山”,每年清明節,還有群眾到埋葬畢德森中尉的遺址為其掃墓。
近日,紀錄片《美國山》攝制團隊在實地拍攝中,詳盡采訪和考證了關于“美國山”的史實,事件真相和大量細節浮出水面。
據紀錄片團隊實地調查考證,這架失事飛機屬于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1944年6月16日,從湖南芷江機場起飛,前往重慶執行運輸任務。飛越到仁吉村上空時,因機械故障,發出很響的奇異怪聲,并打開照明燈。當時的時間大約是晚上九點半。

飛機原計劃迫降的稻田

飛機墜落的山谷
據攝制采訪團隊現場調查,飛機失事之地是位于狹窄的山谷間大約80平方米的稻田。當時飛機原計劃是迫降在山間一片大稻田,但這架飛機因低空飛行一側機翼撞擊到山壁而折斷,掉入山谷里。現場考察發現,距離這塊稻田前方高處大約幾百米,有一塊更大的稻田,如果在那里迫降,也許機上乘員都能幸存。
據目擊者說,飛機上裝滿物資,有很多蚊帳。采訪團隊調查得知,當時,美軍飛虎隊配備過多種機型的運輸機,包括道格拉斯DC-2、道格拉斯DC-3、C-53、C-54、C-87、C-109 、C-46、C-47等,根據史料記載,1944年至945年間,飛虎隊芷江機場的主要運輸機型是C46,乘員4人。
飛機失事后,引擎被政府派人拆走,機體漸漸被村民肢解,溶化之后制成鍋、盤、蓋子甚至鳥槍等用品。攝制團隊在仁吉村的兩個村民家中見到了飛機殘骸制成的三個盆和一個鍋蓋。

當年失事飛機殘片

當地群眾用飛機外殼金屬來溶解鑄造的銻盆
此事發生之后,臨近村寨的一個村民敲著鑼到四鄰村寨報信。兩名受傷的美國人第二天黎明時分沿著牛腳印下山求救,遇到來插秧的村民,被村民救出,仁吉村侗族村民吳東梅的外公曾經拿來自家棉被包裹畢德森中尉的尸體。
對于偏僻閉塞的貴州黔東南地區少數民族來說,飛機和美國人都非常罕見,第二天,遠近鄉親紛紛趕來好奇圍觀,目擊者吳老生(學名吳東陽)用“人山人海”來形容。吳老生今年81歲,曾是朝鮮戰爭老兵,退休前是村小學校長,飛機失事現場,他親眼見到畢德森中尉的手上戴著一枚金戒指。
另一位健在的目擊者吳老東(學名吳崇文)是村里最年長者,今年92歲,回憶了事件的大量細節。此事由當地村公所報告了國民榕江縣政府,政府派來保安隊看守失事飛機,防止物資丟失。不久,縣里制作了一塊石質墓碑,碑文有中英文字,起草人是時任國立貴州師范學校的音樂和美術教師敖克成先生。

美國飛行員墓碑
碑文共五行,其中四行為英文,一行為中文。第一行英文:LT.WILLIAM.W.WATSON(威廉·W·畢德森中尉),第二行英文:US NAVAL RESERVE(美國海軍預備役),第三行為中文繁體:畢德森先生之墓,第四行英文:BONE JULY 16 1911(生于1911年7月16日),第五行英文:DIED JUNE 16 1944(卒于1944年6月16日)。按照音譯原則,畢德森的英文名中譯應該是“華德森”更接近,不知為何譯成了“畢德森”,“華”與“畢”的中文繁體有些相像,也可能是石匠之誤。如今“WATSON”一詞的規范中文譯法,在中國大陸通常采用“沃森”,為了尊制作碑文的敖克誠先生,本文依然采用原譯。敖克成先生于1995年辭世于貴州都勻。
這塊墓碑制作好之后,由榕江縣城湘西碼頭沿水路運到平永鎮,再沿陸路運到仁里,放置于山頂的畢德森中尉墓前。當年安葬畢德森中尉的山,如今被鄉親們稱為“美國山”,這座山背靠一座更高的山峰,三面是寬闊的峽谷,墓碑朝向為東方。現場考察發現,當年的棺木被起出之后,墳墓被回填,至今仍然留有一個長方形的坑,墓碑被當地生產隊用來墊糧倉樓梯腳。1978年,由于分田到戶,生產隊解散,原來的公共財產變賣,仁吉村的村民吳老德(侗族奶名,漢族學名吳士珍)先生花錢買下這塊墓碑。2012年6月,吳老德在山間放牛,突發腦溢血倒下,送醫院不治。從此,收藏和保管這塊墓碑的使命落在了妻子吳東梅身上。
“30多年來,每到節日和每年的6月16日,婆婆都會在墓碑前燒一些錢紙。”吳東梅的兒媳婦說。
吳東梅今年63歲,文盲,不會講漢語。這塊墓碑收藏在家里已經35年,按照常理,家里放著一塊毫無相干的人的墓碑,是不吉利的。但是,吳家人卻非常珍惜它。吳東梅出嫁前的娘家距離“美國山”很近,從小就知道這個故事,而且,她的外公曾經用家里的棉被包裹畢德森中尉的尸體,與這個素昧平生的美國人有深厚的感情。

攝制組在采訪收藏畢德森中尉墓碑的侗族老人吳東梅
吳東梅有五個孩子,都不在身邊,家中只有一個兒媳和兩個年幼的孫輩陪伴。她的家生活貧困,住著年久失修的木質吊腳樓,上廁所竟然要掀開地面一塊蓋板,通過一個幾乎垂直的木質樓梯到樓下。她每天勞動,照看孫子和孫女,繡花,在家里染布,然后到千米之外的水井洗布和挑水,還要上山挖一種叫“折耳根”的野菜(學名:Houttuynia cordata)到鄉里街上販賣,每一小把賣一元人民幣,用來維持生計,她每天唯一的休憩和娛樂是和家人一起看電視。
從仁吉村到“美國山”和飛機失事地的山路崎嶇陡峭,向導之一是吳東梅的二女兒吳老信(學名吳婷),山寨最出名的侗族歌手,一路上唱起侗歌,即興歌詞描述當年美國飛機失事的情景,原來他的父親吳老德也經常即興唱過這個故事。
那架飛機的失事地和“美國山”,如今屬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仁里水族鄉仁吉村。當年,日軍沒有波及這里,但是,中國人民抗日的故事一直在當地影響甚廣,很多當地少數民族青年應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線。
紀錄片《美國山》攝制團隊在開機之前就已經開始研究二戰時期中國戰場美軍援華飛虎隊的歷史資料,包括當年飛越“駝峰航線”,以及與日軍作戰,執行轟炸和運輸任務的悲壯往事。該紀錄片總導演劉深先生是資深記者,作家、歷史文化學者。他獨立導演的紀錄片《25個字》(25 WORDS),于2012年4月獲第四十五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銅獎。
劉深導演表示:“這部影片的主題是捍衛二戰英雄的尊嚴,彰顯中國侗族人淳樸真摯的情感。我們希望通過真實再現這段歷史往事,以及記錄吳老德、吳東梅一家守護美軍軍官墓碑的真實故事,傳達中國人民正義、善良和堅忍的品行,他們的行為,見證了中美兩國共患難的歷史,以及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本片執行導演、資深影視制作人黃立先生說:“我們將親赴美國拍攝和采訪。如果拍攝順利,該片將于明年上半年制作完成,而2014年,是畢德森中尉逝世整整70周年。”(楊 希 武山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