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一個名叫張勝香的貴州銅仁沿河女孩,在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不幸失散,肇州縣社會救助管理站予以暫時收留。三穗縣公安局民警北上南下,奔波數千公里予以查證,成功將失散10天的女孩交到親人手上,其間譜寫了一曲警民魚水之情的頌歌……
一則信息引起州長關注 縣長指派專人火速督辦
“《誰認識這個小女孩?》張信香,女,貴州省三穗縣人,身高146CM,講一口方言,不會讀寫,交流有一定困難!因其外出打工期間與同鄉失散,現暫居在大慶市肇州縣救助站。”這是4月3日,在《中國失蹤人口檔案庫》官方網站上登載的一則信息。這則消息最先被黔東南州委副書記、州長廖飛發現,并引起高度關注。廖州長心急如焚,隨即將此信息轉給三穗縣政府負責人。縣長付樂欣立即責成三穗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局長梁宏顥督辦。梁宏顥迅速安排部署。一邊要求各派出所積極協查,一邊利用技術手段查詢。經過多方查詢,三穗縣均無“張信香”此人信息,通過長途電話與其交談,失散女孩表述又不清。為此,三穗縣公安局抽調警力前往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救助管理站核查處理。
民警千里奔襲查證 女孩身份真相大白
民警經過長途奔波,4月9日晚9時40分抵達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城。民警手持介紹信與肇州縣公安局和平派出所、肇州縣社會救助管理站取得聯系。隨即開展核查工作,該派出所《接處警登記表》上顯示:4月1日上午,當地居民董大偉、張亞杰、修彥娟三人在肇州縣城青馬湖啤酒廠樓下發現一女孩凍得全身瑟瑟發抖,群眾報警,我們出警。通過詢問得知,她名叫張信香,姐叫張信琴,貴州人,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她是背著家人與親戚偷跑出來打工的。4月1日,和平派出所與該縣救助管理站對接,并交由縣救助管理站實施暫時救助。
民警的第一要務是盡快弄清女孩基本信息,讓其早日回到親人身邊。三穗干警、當地派出所民警、救助管理站工作員進行綜合分析,認真研判,分組排查。和平派出所民警負責通知張貼《尋人啟示》的事主黃桂蓉到派出所取證核實,救助管理站的同志負責到發現失散女孩的地點走訪群眾,三穗干警負責對“失散女”交流溝通。通過交流溝通時發現:失散女孩話語不清,講一口濃重的貴州銅仁地區方言,叫她用筆寫自己的名字,她歪歪斜斜的寫出自己名字“張勝香”。他還告訴民警,爺爺叫張太斌,奶奶叫冉菊音,爸爸叫張運權,去世了,媽媽叫有花,改嫁在本寨,姐姐張勝琴已出嫁……最后還對民警講,她是和姐姐來黑龍江幫她帶孩子的,小孩名字是付吉諾。得到這線索后,三穗干警請求當地派出所民警予以核查。經查實,黃桂蓉與其丈夫付世東育有一女兒,取名付吉諾。失散女身份真相大白,原來黃桂蓉的《尋人啟示》尋找的張勝香就是救助管理站收留的失散女孩。
警民齊相助 姐妹再團圓
據黃桂蓉介紹,黃桂蓉與張勝香是堂姐妹(無血緣關系),黃桂蓉是張勝香父親的兄弟張運來的第二任妻子隨娘帶來的女兒。3月31日,張勝香在肇州縣城迷路走失后,被送至肇州縣社會救助管理站救助,經公安戶籍網上核對,張勝香,女,土家族,出生于1999年5月22日,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只上過小學一年級。她失散后,被當地群眾送到派出所,民警問她哪里人,多少歲,他回答貴州人、13歲。因吐辭不清加上濃重的方言,民警誤將“13歲”聽成 “是三歲”,該所民警查詢貴州各縣名時,貴州又確實有個“三穗縣”,結果在官網上就誤傳她是“三穗縣人”了。
在查清黃桂蓉帶張勝香到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是合法的,決定讓黃桂蓉夫婦與張勝香見面,征求張勝香的去留意見,張勝香表示不愿回貴州老家,原因是爺爺奶奶對她不好,愿意和堂姐黃桂蓉在黑龍江生活。4月10日,張勝香在肇州縣社會救助管理站辦理離站手續,回到堂姐身邊。
張勝香得以盡快找到回家路,得益于州縣領導的牽掛與重視,得益于兩地干警辛勞付出,得益于干部群眾熱心關愛。像張勝香這樣的弱勢群體得到這么多熱心人關愛,人世間的遺憾才會減少,社會也更加和諧。(唐合成 吳遵智 張緒云)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