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一個圖騰引出了后代對自然資源的敬仰之情,一把鑰匙打開了雷山縣產業經濟變革的大門。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濃厚深遠的民族文化為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建設“美麗中國”奠定了基礎。雷山縣借助“十八大”的東風,堅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轉換發展理念,努力建造資源節約性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是什么讓這座少數民族貧困縣突破瓶頸,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大縣又是怎么樣規劃自己的改革之路的呢?為此,記者采訪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縣長袁剛。

突出生態文明建設 人類才能長久生存
十八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重要戰略提出,與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建設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發展總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甚至世界的經濟社會發展來說既是一個經驗,也是一個教訓。袁剛表示,世界上一些地區和國家,包括我國都出現了一種只重視發展速度和GDP的增長,忽略了環境的保護和產業的選擇,為此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接踵而至。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因素,土地、植被、水、空氣,受到污染后很難恢復的。目前,國內一些地區被霧霾侵襲,因自然枯竭出現的產業都告訴我們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生態文明建設追求的是一種資源節約性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夠在這個地球上長久地生存下去。
袁剛表示,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首先是政府必須在戰略思路上進行轉變。產業發展要以環境的承載能力作為基礎,把生態文明作為重要因素考慮。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要考慮到對資源的節約,盡量控制對環境的破壞,倡導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生產方式和行為方式。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有作為,制定嚴格的制度來管理生產方式,進一步保護城市的資源和環境。
雷山縣在多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特別是國家推行天寶工程這個項目以來,縣里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一直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所提出的發展戰略是環境立縣、旅游強縣,充分地利用當地資源和環境來發展產業。雷山縣提出因地制宜、現特現優地發展,彰顯自身特色,1210萬平方公里,360平方公里是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2%,是全國平均覆蓋率的三倍以上。同時,雷山縣人均水資源擁有量達到了6000多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倍多。雷山縣空氣優良率100%,污水處理已經達到90%以上,境內所有的河流最低水質量都達到國家二類飲水的標準。
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杜絕引進污染環境、資源消耗量大的企業。依托當地優秀民族文化遺產和良好的自然山水風光開發旅游,著力打造旅游村寨。目前,西江苗寨已成為貴州的旅游品牌。2008年前西江苗寨的游客量不到兩萬,2012年已經超過三百萬人次;2008年當地老百姓收入不到兩千塊錢,2012年已經超過一萬元。所以,利用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在不破壞環境和文化的情況下,實現群眾致富,增加地方收入。
旅游發展的過程中,雷山縣重視民族文化的開發和保護,對民間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民間的文化活動進行扶持。對所擁有的十三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的市場開發,特別是銀絲加工、刺繡,以及蘆笙等制作工藝。除此之外,雷山縣重點開發以茶葉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化。目前,雷山縣茶葉已達十萬畝,力爭到十二五期末達到十八萬畝,農民人均擁有茶葉面積達到兩畝。讓雷山百姓憑借茶葉收入達到小康水平。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后,由于旅游業的開發、天寶工程的實施,以及茶葉、中藥材產業,以及特種的種養殖業的開發,雷山縣森林覆蓋率從十年前的58%提高到了現在的70%,在十年時間提高了十二個百分點。通過對生態、自然、文化的保護,優化了雷山縣的發展環境,同時打造了現有的品牌。
袁剛介紹道,通過近幾年的努力,雷山縣被評為“全國的文明城市”,“中國苗族文化展示中心”,“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最美的小城之一”。西江鎮被評為“中國的歷史文化名鎮”。
袁剛向記者描繪自己心目中的“美麗雷山”:未來的五年內旅游業將成為雷山縣的主導產業。縣城建設方面,雷山縣按照一個移民安置型和生態景觀型,打造為集自然風光和苗寨建筑風格為一體的宜居宜游的4A級景區。以茶葉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帶動作用明顯,爭取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全縣人民走上小康道路。雷山作為一個全國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多的縣域,把文化保護傳承作為全國一個文化傳承示范點。
雷山縣結合“十八大”報告及自身發展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以旅游產業帶動基礎產業發展,著力開發特色優勢項目,全面推進雷山縣向小康社會邁進的步伐。而苗族傳統文化的古樸典雅,政府發展理念的轉變又讓雷山走上了新的發展之路。袁剛表示,雷山縣真誠歡迎國內外朋友到西江苗寨,到雷公山體驗民族風情,感受民族文化。
“美麗中國”就是“和諧中國”
袁剛說:“"美麗中國"就是"和諧中國"。”他認為,“美麗中國”不僅僅是自然的美麗,還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民內心的世界。生產空間要高效集約,生活空間要宜居適度,生態空間要山清水秀,精神空間是厚德積極的、充實的、完善的。
袁剛表示,從歷史以及國土的布局上來看,中國很美。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磅礴浩瀚的海洋和平原,秀美挺拔的高原和戈壁草原,幽靜的江南小鎮,富庶繁榮的塞北江南,現代繁華的大都市,古樸傳統的小村落都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礎。美麗中國,即是城市天藍、地綠、水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百姓生活豐富、充實。發展“美麗中國”,要在產業結構上、在生產發展方式上因地制宜,堅持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要充分考慮東中西部的差異、南方北方的差異,采取一種差異性的方式,促進各地共同發展。
提升百姓幸福指數,弘揚中國傳統美德,重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簡潔、樸素、美好的向往,讓我們的精神層面、內心跟上經濟發展。使民眾富而不奢,即要富裕起來,但生產、生活方式不能因富裕了而去追求更多物質層面上華而不實的消費。 他表示,“美麗城市”是指每一個城市應該科學合理規劃布局。在產業發展上追求宜居適度,在交通上要安全便捷,在服務設施上尋求完善,居住在這里的百姓要和睦團結,城市要充滿生機和活力。(記者 李遠 司馬一 錢泓 楊海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