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近年來,改革開放,出省務工,從事非農生產,讓廣大農民切身體會到掌握知識的重要性。讓孩子讀高中,上大學,有知識,成長為專業人才,利于就業謀生,已經成為新一代農村年輕父母的共識,克服困難,辛苦自己,也要讓孩子從小接受良好教育成了他們的首選。
家住雷山縣丹江鎮排卡村村民李民華因2月28日遠赴浙江義烏打工維持家庭經濟,為把孩子送進縣城學校就讀,讓孩子從小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2月26日便在雷山縣城羊場壩以月租150元(包含水電費)租了一間50平方米民房,安頓妻子護帶7歲和6歲大的兒子孩子在縣城上學。
27日,李民華妻子帶著7歲大兒子和6歲大的兒子分別在丹江小學一年級和縣城創世紀幼兒園順利報名就讀。倆孩子開學后,28日,李民華便踏上了雷山開往浙江義烏的客車……
與李民華同村村民李民建雖人在廣東珠海打工,也同樣支持妻子在元宵節前一天在雷山縣城南門壩以月租180元(含水電費)租了一間樓房,供妻子護帶7歲兒子在縣城丹江小學一年級上學。筆者發現這是新潮流,覺得這是新現象,于是進行了稍加深入的采訪,發現目前在雷山像李民華、李民建這樣到縣城租房帶兒女上學讀書的農家竟有300余戶之多,要算縣城投寄讀的、縣城做生意隨身攜帶子女上學的農家,那就更多了。
是什么原因促使雷山縣山村農戶進縣城租房供兒女上學成時尚呢?
一是為了孩子成才而效仿他人。丹江鎮排翁村文德秀,看到村里兩戶人家在縣城租房,讓孩子從小在縣城中小學上學,高中畢業,3個孩子全部考上大學,去年9月也在縣城西前街租房,護帶家孫和外孫在縣城上幼兒園。
二是讓孩子從小接受城市文明。李民建妻子說,帶孩子在縣城上學,雖然不指望他一定學優考上大學,但是從小在縣城長大,在現代城市文明熏陶下,也會增見識長膽氣,從容大方。
三是不愿孩子隔代寄養讓老人嬌寵慣壞。李民華的岳父母就在縣城邊,完全可以幫帶孩子在縣城讀書,但他寧愿租房留下妻子親自脫產攜帶也不送進岳父母家寄養。他認為,老人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悲天憐人,心慈溺愛,只要孩子身體健康,不忍心讓孩子吃苦耐勞,容易嬌寵慣壞孩子。
四是讓父母進縣城享福盡孝。丹江鎮烏東村潘萬新于2008年在縣城羊場壩租房,由72歲老母親帶自己的一對兒女在縣城讀書。他說,老母親年紀大了,可是留在家一來眼看心焦農活,二來農村生活條件較差,影響老人家身心健康。在縣城租房,一來看護兩個孩子上學,二來享受縣城文明,生活安逸一些,也算當兒女的盡孝心厚養老人。
五是縣城學校教學抓得緊。一些農民認為,縣城學校質量意識強,教師競爭大,學校嚴格要求老師,老師嚴格要求學生,有利于孩子成長成才。而農村學校放春耕秋收農忙假,一些村小老師忙于抓自家農務,一些老師樂于喝酒,相對散漫一些,要求不嚴,抓得不緊。為了不誤孩子前程,只好舍近求遠,想方設法送孩子進縣城讀書。
目前,僅是雷山縣丹江鎮排卡村就有9戶人家在縣城租房供子女在縣城上學。遠在雷公山深山腹地的大塘鄉交臘村也有5戶農家在縣城租房供兒孫上學。永樂鎮、迖地鄉縣城租房供兒女陪子孫縣城上學讀書的農戶更是率先。進縣城租房供兒女上學已成了雷山縣山村農民的新時尚。(余國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