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翠里鄉高文村的潘躍財在查看自己的農低保存折
誰是低保戶 村民自己說了算
從江縣翠里鄉高文村是一個壯族村寨,1月15日上午,記者走進這個山環水繞的壯鄉。
68歲的壯族老人梁治祥,前些年老兩口曾先后生過一場大病,老伴腿部還落下了殘疾,體弱多病的老兩口和兒子兒媳一起過,已經連續享受了3年低保。今年1月,梁治祥再次被評為低保戶,不同的是,這次是全村群眾代表投票選的他。
“村干部拿著票箱分頭到老百姓家征詢意見。我也有這個權利,也鄭重地投了一票!”梁治祥告訴記者,他家從2010年開始享受農村低保,保障額度逐年提高。“2010年,俺們一家6口每季度只拿750元低保金,去年就漲到了1139元。今年一季度的保障金馬上就發下來了,聽說還將有所增加!”梁治祥高興地說。
與梁治祥家不同的是,同村的文遠富家現在已經不再領低保了。作為雙女戶的文遠富家以前也比較貧困,人多田少,時常缺油少鹽,糧食有時還不夠吃。文遠富告訴記者:“我家2009年開始領低保,縣里推行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銜接,教我種上椪柑,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變好了,現在沒用領低保我們家也比過去生活的更好了。”
記者了解到,按照從江縣農村低保評議要求,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570元的家庭可以申請低保。但是一旦申請人的生活得到改善或另有其他村民致貧,下一年度低保戶就要重新接受評議。
“誰是低保戶,群眾說了算。但是低保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的低保評議工作實行動態管理,應保盡保。”從江縣救助局長吳森表示,動態評議可以保證低保工作公正、準確。

翠里鄉高華村的趙成勝一家晚飯桌上有了肉
“低保讓我們吃上了肉”
翠里鄉高華村是一個瑤族聚居村,有名的瑤浴就是由這里勤勞的瑤族同胞發明創造出來的。1月15日下午,記者冒雨趕了近兩個小時的山路來到這個坐落在半山腰云遮霧繞有如仙境般的美麗瑤寨。
趙成勝一家是高華村的一個低保戶。趙成勝今年40歲了,夫妻兩都在家務農。趙成勝15歲的大女兒趙仙潔正在讀初三,小女兒趙秋潔現在鄉里上小學三年級。一家四口的經濟來源,除了趙成勝在農閑時打打零工掙點錢,親戚朋友接濟,就是民政發放的低保金。
談起來過日子,趙成勝嘆氣:“壓力大啊!”
由于田地少,莊稼收成也不多,他家的糧食在風調雨順的年頭還可以基本夠吃。“以前我們主要就靠種田,幾乎沒什么其他經濟收入,只能勉強夠一家子吃飯,生活很苦,油鹽時常短缺,還得支持孩子們上學,負擔很重。”趙成勝說,“2011年我們家得了低保后,每個季度可以領到700多塊錢的補助,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這些錢可以讓我們買得起油鹽了,還能給作孩子學習生活費用,不時買點肉改善孩子營養。”
聊起低保給他們生活帶來的最直接的改變,趙仙潔和趙秋潔兩姐妹說:“領到低保后,爸媽隔幾天都會買點肉給我們吃了。”
2012年4月,趙成勝一家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扶下,建起了兩間瑤浴浴洗室。他告訴記者,在生意好的時候,一天來也能有100多塊錢的收入,生活現在好過多了。
據介紹,目前翠里瑤族壯族鄉全鄉享受低保共1115戶3221人,全年發放低保資金2792368元。

記者在高文村與梁治祥一家拉家常話小康
創新救助形式 確保應保盡保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此前,農村低保戶申請程序首先由申請人提出申請后,先經黨代表、人大代表、村兩委和村民代表進行民主評議,隨后經過鄉鎮農低保辦復核、公示,最后報縣民政局審批。“民主評議制度”這一環節增加在村級評議中,參加評議的村民代表不得少于評議小組人數的50%,得票數超過到會代表半數的人員方可獲得低保申報資格。這一制度的實施,相當于在原本就很嚴格的審批程序上又增加了一把“安全鎖”。
農村低保工作事關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涉及到農村千家萬戶,管理難度較高。從江縣全面推廣推行低保規范化建設方面探索的“民主評議制度”的經驗做法,讓低保陽光普照農村困難群眾。(記者 顧慧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