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2012年12月21日下午3時,天氣放晴。
在距黎平縣城120多公里的平寨鄉烏潮村,群山上還覆蓋著厚厚的積雪。這一天,烏潮村四組的姜文科剛剛搬進新家,告別了一年多的“寄居”生活。這個依著山腰而建的小村落異常熱鬧起來,村里的鄉親和附近的親戚陸陸續續來幫忙,籌備將于幾天后舉行的宴席。
此刻,這個40多歲的苗族漢子心花怒放,樂不可支,他正和妻子滿面笑容地給客人們散煙、倒茶水。
2011年7月19日夜間,一場大火將姜文科的三間三層木樓全部燒毀。那一場大火,共燒毀烏潮村20余棟房子。
時隔一年多,村民們或就地起房,或另辟地基,陸陸續續建起了新房。而姜文科一家則是村里災后重建第一戶住進新房子的人家。
“當時心頭空的很!這么多房子講沒得就沒得了……”姜文科回憶說,“天還沒亮的時候,縣里面和鄉里面的領導們就來了。村里不通公路,他們每個人肩膀上和手上大包小包提著棉被、大米、糧油等等……當場給我們發了錢,發了東西,和我們說了很多話,大伙才安定下來。”
“沒辦法,天災人禍嘛。家燒沒了,我們就和堂兄弟或者村里的鄉親們搭伙,吃住都在他們家。”姜文科說,他一家就和堂弟搭伙,這一過就是一年多。
“今天終于住進自己的新房子了,心里著實高興!”姜文科并不掩飾自己的激動和高興。
他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村里災后建房,政府出了大力氣哩!我們26家受災的,每一家起新房子都拿到了兩萬七千塊錢。對我們農村來說,這可幫了大忙了。”
在當地,建一棟三間三層的木樓,造價至少是10萬元。兩萬七千元,恰好夠買前期的棟梁,構架房屋主體。
由于不通公路,烏潮村運送災后房屋重建的木材、水泥和鋼筋非常不方便。為使受災群眾盡快實現重建,黎平縣于2012年1月初啟動了烏潮村村級公路建設,并于當年8月份竣工通車。
通車后,在這個承載著50多戶人家的半山腰上,一座座新房如雨后春筍般立了起來。
記者走進姜文科的新家,一股清新的松木味道撲鼻而來。這是三間三層的木樓。房子基本裝好了,家具還都放在一樓。
“這些鍋碗瓢盆,這些米,這些菜油,這些棉被,這些……都是縣里和鄉里送的。火災后共送了三次,米到現在都還沒吃完。”姜文科一一指著家什,笑呵呵地給記者介紹著。
在二樓,姜文科甩了一支煙給正在刷漆的木匠師傅江玉。他對記者說:“江玉師傅在外面一天至少賺200塊錢,在村里一天只收我們受災戶90塊錢,人好得很!”
江玉笑了笑:“過年記得請我喝杯酒就行啦!”
姜文科哈哈笑著說:“好,今年可以過個好年啦!一定請你來喝酒。”(記者 潘皇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