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丹寨縣第三中學作為黔東南州丹寨縣的扶貧生態移民工程項目,州縣兩級財政均為此提供保障,學生在享受國家“兩免一補”政策基礎上,縣政府每年還劃撥60萬元作為學生放假回家探親的交通補助和一定比例的生活補助。
在這個“夢想”校園里,2500余名來自該縣的龍泉、排調、南皋、長青、雅灰等5個貧困鄉鎮的孩子將迎來改變命運的機遇。
為盡快落實鄉鎮初中在縣城辦學的目標,從2009年起,啟動建設丹寨縣第三中學。2012年3月,這些來自偏遠地區的農村孩子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季節,而他們的夢想也將揚帆啟航。

丹寨三中的同學們在快樂地打籃球
農村孩子迎來“夢想”校園
1月8日下午,記者來到丹寨三中,在該校的閱覽室里,看到校刊《山韻》上的一篇學生作文吸引住了記者的眼睛,七(7)班的陳小花同學在她的作文《走進新校園》里是這樣描述自己的校園的:
“剛跨進校園,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棟既高大又莊嚴的教學樓,像一位嚴肅的老師端坐在那兒迎接我們似的。教學樓下面有一個寬敞的運動場,左邊是一個食堂,旁邊還有一個學生超市,里面的東西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校園如此的美麗,空氣如此的清新,我真慶幸能有機會進入到這所學校讀書多榮幸啊!”
正如陳小花同學所寫的,“求真樓”、“求實樓”兩棟教學樓分列操場兩邊,教室寬敞通透、色調淡雅;教室里整齊放著嶄新的課桌椅,天花板還掛著電風扇;實驗室擺放了很多教學儀器設備;食堂干凈明亮、有充裕的餐桌、購餐采用電子化的刷卡方式;學生宿舍通風明亮,擺著金屬架的上下鋪。至于運動場所,則更讓人欣喜,多個籃球場、排球場、乒乓球桌……都盡可能地讓學生們找到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
這樣現代化、人性化的美麗校園簡直像夢一樣,著實讓從農村來的同學們驚喜不已。七(14)班的雷青青同學興奮地告訴記者:“我和同學們要在這里努力學習,從這里走出大山,放飛夢想。”

丹寨三中同學們在早讀課上
“我對未來更有信心”
對于來到新學校就讀,這些孩子們有什么樣的感受和打算呢?
在丹寨三中教學樓走廊上,記者見到了下課后正欣賞校園風景的九(13)班的學生余秋麗和文云波。“原來的中學雖然在鎮里,但靠近馬路比較吵,設施也很落后,食堂是露天搭的棚子,宿舍在冬天里還常漏風。”余秋麗說。
不過,這還不是最主要的,余秋麗最擔心的是想學習卻沒有條件和信心,學校的教學質量不高,管理也不是很規范,按自己那時的成績考上重點高中和大學的可能性很小。余秋麗說:“現在轉到三中了,環境安靜又漂亮,很適合讀書,而且校長和老師都挺關心我們學生的,我對未來更有信心了。”
“中考我想報凱里一中,我很想到凱里去讀書。當然現在還需要努力、再努力。”余秋麗告訴記者。而在轉學之前,這個夢想還遙遠得有些不好說出口。
與別的孩子是父母跟著孩子進城不同,文云波則是跟著父母來到縣城里讀書的。他七年級和八年級以前在南皋中學就讀,后來父親來金鐘工業園區找到工作,母親也在縣職校食堂里上班,他也跟著轉到丹寨三中來讀書了。對此,文云波感到最大的變化就是“成績比以前提高了不少,現在都能考上600分了,自信心也更足了”。
在記者隨機采訪中,所有的孩子都對丹寨三中充滿信心,相信這里的學習和生活會給他們插上夢想的翅膀。
一對農民工夫婦的心愿
充滿信心與希望的不僅僅是孩子。
1月10日,在丹寨工業園區的四川省瀘州市第七建筑工程公司工地上,記者見到了正在工地干活的余秋麗的父親余正榮。在采訪中得知他們家住在排調鎮排曬村2組,排調是丹寨最東邊的一個鎮,離縣城有43公里,余正榮尚有一個小女兒和一個兒子留在排調念小學,有老父親幫忙照看,妻子則在農閑時也過來縣城打工掙點錢幫補家用,余秋麗也是從去年轉到縣里來上學。

記者在采訪九(13班)余秋麗的父親
“秋麗的成績現在還不錯,她妹妹今年也要上中學了,成績比姐姐更好,在全縣經常能拿到一二名,小兒子也很乖,他們姐弟仨都讓我很欣慰。雖然辛苦點,但在縣里方便就近照顧家里,我和孩子他媽現在城里每個月也能掙到四五千塊錢,基本上可以夠補貼家用了,我和孩子他媽也都非常支持、鼓勵他們讀書,我們都不希望孩子們再吃沒文化的苦。”余正榮說。他告訴記者,這里的條件比村里鎮里都好得多,只要孩子努力,一定會有出息。
在結束采訪后,正要和這位樸實的農民兄弟道別時,天空中飄飄灑灑的雪花悄然而下,瞬間鋪滿了大地。
希望的種子已經播下,很多人的夢想正在啟航。(記者 顧慧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