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新春佳節(jié)即將來臨之際,與湖南省通道縣播陽鎮(zhèn)龍吉村交界的黎平縣德順鄉(xiāng)張魯村黃柏屯已經忙碌起來。村民們正在緊張有序地籌備著舉辦“黔、湘十八寨花腔歌會”。
張魯村的各個大小寨子分散于貴州省黎平縣、湖南省靖州縣、通道縣交界處的崇山峻嶺中,共十二個村寨,國土面積33.34平方公里。張魯十二村與湖南省的部分相鄰村寨合稱“黔、湘十八寨”,約七千多人,是侗族、苗族和彝族三個民族聚居的和諧區(qū)域。
黔、湘十八寨的村民們篤信天地自然,崇尚團結和諧,特別信奉飛山大王——又稱“廟神”。
飛山大王的真身為殘?zhí)莆宕鷷r期的飛山蠻首領楊再思。
殘?zhí)莆宕詠淼臍v史記錄,將活動于五溪、武陵地區(qū)的少數民族群體稱為飛山蠻。在侗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部分群體的民間傳說和明清時期的一些地方志記錄,楊再思在唐末、五代時期活躍于黎平、靖州所在的誠州地區(qū),號稱“十峒首領”。其任誠州刺史期間,頗有惠政,逝世后被奉為神靈,尊為“飛山圣公”,宋代被朝廷封為威遠侯、英惠侯等爵位。
花腔是一個調式豐富的腔系。有典型的五聲宮、商、角、徵、羽調式,還有運用偏音的五聲性的六聲調式等。
表達質樸意義也是花腔的一大特點,從唱詞看,狀物言情都以快人快語、詼諧逗趣見長。從音樂看,簡潔的樂匯、自然的語勢、密集型的字位安排、結合成朗朗上口的旋律,既樸素又大方。
民間的花腔普遍用鑼鼓伴奏,流暢的“長槌”,捂合人物上場下場,“花腔二槌”、“花腔四槌”、“花腔六槌”緊貼著唱腔的各個部位,或作入頭,或作過門,令表演者和觀眾都有按捺不住的動感。
花腔的旋律線條非常口語化。它不僅符合當地方言的調值,還將人們說話時的鑼輯重音以及有意強調某一字的語勢都表達出來。
黔、湘十八寨的花腔正式從花腔的這幾大特色之中繼承發(fā)展和演變過來的,其顯著的特點就是傳統(tǒng)花腔與地方方言,地方特色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并圍繞飛山大王的祭祀這一文化為主題互動共生。此項活動頗有研究與開發(fā)價值。
為弘揚和傳承這一族群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十八寨父老鄉(xiāng)親共同商議,擬定于2013年1月19日(農歷壬辰年十二月初八日)在貴州省黎平縣德順鄉(xiāng)張魯村黃柏屯舉辦“黔、湘十八寨花腔歌會”。目前,黔、湘十八寨花腔歌會的一切準備活動基本就緒。(黃沙 羅長桂)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