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黎平縣肇興侗寨國慶節前以貴州省15個旅游景區“升級版本”之一閃亮迎客,第五屆黎平中國鼓樓侗族文化藝術節及“十一”黃金周,從四面八方云集于此的游客,共同分享著侗族原生態文化大餐。
肇興奉獻給珍貴的客人的是原生態歌舞展演、侗族民間民俗系列活動、其中,最為新穎的劇目是侗族歌舞劇《薩瑪天歲》。——“薩瑪天歲”是侗族信奉的女神。她就誕生在肇興風景區的崇山峻嶺中。
“薩瑪”是侗語譯音,“薩”即祖母,“瑪”意為大,薩瑪可漢譯為"“大祖母”(又稱薩瑪天歲),她是整個侗族(特別是南部方言地區)共同的祖先神靈的化身。侗族認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無上,能賦予人們力量去戰勝敵人、戰勝自然、戰勝災害,贏得村寨安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因而對之虔誠崇拜,奉為侗族的社稷神。
同時,薩瑪又是傳說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會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相傳早在母系氏族社會,侗族有一位 英勇善戰 的女首領,在抗敵入侵的戰斗中百戰百勝屢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戰斗中與數十倍于已的敵兵包圍,最后壯烈犧牲。人們對她無比崇敬,將她視為能帶來平安吉祥的神靈,尊稱她為“薩瑪”。侗鄉有句俗話:侗家薩大,客家(漢族)廟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薩瑪是他們最大的神。她為民而生,為民獻身,她活在人們心中。
此次展示出來的劇中的“薩瑪天歲”,即是侗族傳統文化之中神的形象,又是人性化的侗族女性奉獻精神的體現。
演出還沒有開始場內就擠滿了熱心的觀眾。
當序幕拉開的剎那,鼎沸的喧嘩聲漸漸地回落下來。舞臺上古老的侗寨。秀麗的田野即一群可愛的孩子在嬉戲,加上歡樂的童聲大歌及活潑的兒童舞蹈,一下子將觀眾引入到了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和諧境地。
全劇共分為三幕,從“薩瑪天歲”出生—青年—戀愛—結婚—生育—變老—成薩神為主線,表現侗族婦女一生一世的奉獻精神,反映侗族社會尊重女性從而發展到信奉女神,其思想由來已久源遠流長。
劇情的第一幕,侗族青年們用勞動的汗水和歌聲,迎接豐收的好時光,他們在勞動中創作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天籟之音——侗族大歌。在播種莊稼的同時,也播種了愛情。
第二幕,展示了侗族人簡單純樸的、富有詩意的迎婚嫁娶歡樂場面侗家新娘不是抬,也不是搶,而是以歌求親,侗寨的寨門口,守候在寨門口的人們將迎親的隊伍攔住,唱起了攔路歌。求親的一方對完了之后,才能順利地走進寨門把新娘接走。
第三幕,可以引用歌舞據的一段畫外音來全面的概述:“與其說侗族信奉女神,不如說侗族尊崇女性。因為在古老的歲月,出了一位保護侗鄉的女英雄,她成為女人的驕傲。人們把她尊為保護侗寨的女神,祖母壇上的神樹萬年蒼翠,薩瑪天歲的形象就是侗女神韻。
就歌舞劇本身而言,這個歌舞劇已經融侗族傳說、侗族宗教、侗戲、侗族舞蹈、侗族器樂、侗歌于一體,是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的集中體現。(黃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