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美國最新研究顯示,1/4~1/3的煙民患有焦慮癥。焦慮癥患者戒煙成功率比非焦慮癥患者低得多
●吸煙不能長久緩解焦慮,戒煙反而能真正減輕焦慮感
吸煙有害,幾乎已是人盡皆知的常識。可是,照吸不誤的煙民卻大有人在,有的煙民甚至寧愿“戒飯”也不愿意戒煙,是什么原因讓這些煙民“死了都要抽”呢?今天是世界無煙日,記者采訪了煙草依賴戒斷專家。專家認為,煙草依賴與焦慮癥不無關系,根據美國的最新研究,1/4~1/3的煙民患有焦慮癥,焦慮的背后常常隱藏著缺乏自信,因此,患有焦慮癥的煙民戒煙成功率要低得多。專家提醒,吸煙并不能長久緩解焦慮,相反,戒煙才能增加自信心,真正減輕焦慮。然而,國外數據顯示,如果僅憑毅力戒煙,成功率不到3%。所以,伴有焦慮的煙民戒煙,最好藥物治療和心理、行為治療雙管齊下。
戒煙之難:
僅憑毅力戒煙,成功率不到3%
“很多吸煙者很頑固。”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煙草依賴戒斷中心主任醫師湯彥介紹,一般情況下,吸煙者即使抽得再兇,一旦檢查出有癌癥之類的重疾,都會在第一時間戒煙。可也有例外,老煙民張伯不久前查出已是肺癌晚期,醫生讓他立刻戒煙。可是,嗜煙如命的他仍然不愿意戒,他還說,“讓我戒煙不如讓我戒飯”,就是寧死也不愿意戒煙。
“大家都明白吸煙有害,可是,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戒不掉呢?”湯彥說,煙草中含有一種致成癮物質——尼古丁。這種物質能促進人的大腦產生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在吸煙的10秒內即可發揮作用,使人體產生愉悅感。正是這種物質容易使吸煙者對煙草產生生理和心理的依賴。
嚴重的吸煙成癮者,一旦戒煙,就會出現煩躁不安、易怒、焦慮、情緒低落、失眠、食欲增加等癥狀,而且對吸煙行為的開始、結束以及劑量都難以控制,很多人越吸越多,有的人還會因吸煙而逐漸忽視其他的快樂或興趣。更有甚者,有的吸煙者明知過度吸煙已經引起相關疾病,但仍然不顧后果地固執地繼續吸煙。
“吸煙成癮是一種慢性疾病。”湯彥說,僅憑毅力戒煙,成功率不到3%。
難戒之因:
1/4~1/3的煙民有焦慮癥
“其實,戒煙困難跟不少吸煙者患有焦慮癥大有關系。”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余金龍說,根據美國的研究顯示,在其5000萬煙民中,有25%的人在他們生命中至少患過一次焦慮癥。在美國另一項調查中,超過1/3的煙民在他們的生活中都曾符合過某種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
“很多吸煙者就是因為焦慮才吸煙的,因為吸煙可以暫時釋放焦慮。”余金龍分析,事實上,很多成癮性的嗜好都容易被當作緩解焦慮的手段,吸煙、嗜酒、購物、上網甚至瘋狂工作等。然而,正是因為焦慮影響了戒煙的成功率。余金龍說,研究表明,患有焦慮癥的煙民對尼古丁的依賴程度更高,戒煙過程中出現的戒斷癥狀更多,產生的消極情緒也更多,因此,患有焦慮癥的煙民戒煙的成功率要低得多。
余金龍說,究其原因,可能是有焦慮癥的煙民潛意識里并不愿意戒煙,“因為他們擔心一旦戒煙,又得重新面對焦慮”。
認識之誤:
吸煙能緩解焦慮?錯!
然而,吸煙真的能夠緩解焦慮嗎?事實并非如此。余金龍說,美國的一項針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吸煙反而會增加青少年焦慮和精神失調的可能性,受調查的吸煙青少年患焦慮障礙的幾率是普通人的5.5倍,出現驚恐障礙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16倍。
英國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吸煙可能緩解焦慮”的認識是錯誤的,戒煙才有助于真正降低焦慮感。“在這項有491名煙民參加戒煙計劃的調查中,所有成功戒煙的人都感覺焦慮感得到了降低,尤其是那些當初為了‘應對壓力’而吸煙的人群,焦慮感下降更為明顯。”他說,相反,在那些為了‘應對壓力’而吸煙的人群中,戒煙一段時間后又恢復吸煙的人,焦慮感又上升了。
“所有的焦慮癥狀,逃避的方式都不可能解決。”余金龍說,積極面對令你感到困難的事情是提升自我力量最有效的途徑。如果最終戒煙取得成功,還能進一步增加自信心。
戒煙之招:
藥物治療和心理、行為治療相結合
湯彥認為,對于吸煙成癮的人,最佳治療方案是藥物和心理、行為治療相結合。
“除了孕婦、少量吸煙者和青少年等人群,嘗試戒煙的吸煙者都可以接受藥物治療。”湯彥說,藥物治療最好是戒煙藥物和心理治療藥物雙管齊下,同時輔以心理疏導。“目前臨床所使用的戒煙藥物并沒有發現有很大的副作用。”
至于戒煙療程,湯彥介紹,標準療程是3個月。“但意志堅強的可能只需一個月。”她說,因為戒煙的戒斷反應在第7~30天最強烈,一般情況,30天后,戒煙所帶來的焦慮會減輕。“因此,如果30天后,焦慮感如果不減反增,應該重點進行心理科的診治。”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