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我來身是客,何異螻蟻生,在世不得意,只慚未是僧,心非菩提樹,身是照明燈,茫茫云水里 ,癡癡半世情”。我是由這首詩開始真正認識李洪亮的。他寫的很不俗,清韻豐富,禪意盎然。當然,洪亮可不是只有這一首好作品的,觀其已然則知其未然,甚至,知其未未然• • • • • • •
在邯鄲廣平,洪亮和他的“小角樓書社”知名度很高很響亮。書社的事暫且不說,就說李洪亮曾經義務宣傳書法輔導書法的行為真的很了不起,數年之中幾乎未中斷,無論寒暑無論風雨。一開始幾個人隨附,逐漸的增多,數月以后,跟他學習的群眾都快擠滿那個大廣場了。那其中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不專業的,也有專業的。這個過程無意中讓洪亮也得到了些收獲,比如志同道合的朋友,知音等等。據說,因此讓他那個清瘠的書社換了氣場,開始活轉了,這不是另一種天道酬善更酬勤嗎!之所以提及舊事,因為我想表達個人觀點 :“大地之上,每個具備真善美的人都很可愛。普天之下,每個推廣真善美的人都很可敬!”他,是個實踐者,是個良好的榜樣。



洪亮是個有主見,有原則的人。孝道,他貫行的很深。朋友之道,他堅持的很真。比如,高中畢業后,他顧及父母的辛辛苦苦,堅決放棄上讀的機會,出校謀生,為己其實是為家,為了早一步幫持清貧的家,替父母分些生活的擔子,因為當時下邊還有個讀書的弟弟。
值得一敘的是,李洪亮從來沒放棄自主學習用功。尤其是練字讀帖,以及研究書論,書法史甚至畫論畫史等美學范疇資料。他十幾歲就已經訓練有素,得到師輩們的贊許,朋輩們的羨慕。可貴的是,他至今沒有固步自封,他追求多師而多益,師古化古。他幾乎不迷信任何所謂的“高山”所謂的“古松”,更不盲目崇拜哪個“泰山”哪位“北斗”。大概他很懂得,盲目迷信和崇拜會因主觀而讓自己的“視線”變得模糊甚至狹窄,那樣不但不能避人之所短,也不能盡取人之所長。當然,他的思想歷程,主觀審美,也是留下了無數真實的腳印的,例如他也膜拜過“蘭亭”的神圣,驚嘆過“歐筆”的險峻,他置身過“顛張酔素”的高不可測,放懷過“蘇黃米蔡”的各種情境。他也留戀過趙孟頫的博才博能,他也了解徐渭的通天徹地。。。。。。。他動情過魯迅,于右任,黃賓虹,林散之等,他熟悉“齊白石”“劉海粟”"徐悲鴻""張大千""李苦禪"等等。由于李洪亮多次入圍并獲獎過全國書協的大型比賽,所以他也曾當面受教過啟功,沈鵬,歐陽中石,張海等諸先生。他更有幸得到旭宇,范碩,熊基權等師輩們的諄諄鼓勵!洪亮說,同時受益的絕對還有與大眾的交流和探討,而且 據他體會大眾之中藏有真龍真虎。


洪亮的楷書歷經了鐘繇,二王,顏真卿,趙孟頫等。十多年的楷書期后努力過幾家古人行草書,后來著力并深入于右任的標準草書,所以他寫的草書,遒勁美觀的同時也比較容易辨認,與難倒中國人愁死外國客的書風不可同語更不必同列。
事實上大家更喜愛的是他寫的長篇小楷,頗近弘一大師的獨美,所以一旦他小楷寫了佛經之類的,買家即刻踴躍。但是他說真的沒臨過弘一大師的作品,可能得益于臨習大量的魯迅小楷手稿。其實,他的大字也很有自家精神,樸素中充滿古拙,古拙中映有精奇。畢竟漢簡,古隸也是他勤奮筆耕的師帖,據悉,現仍徜徉其中• • • • • • •
當初,念及人生難得,為了開闊視野增長人生感悟以提高境界,洪亮忍別父母的慈愛,妻兒的溫暖,孑身石家莊,并開創了“仰墨軒”即李洪亮工作室。由最初的邯鄲名人,已經實際成為了河北省的文化推動者之一。當然,這絕不是他的頂峰,因為他風華正茂才三十多歲,因為他每天還在學習和上升。是的,看到他獲得的金牌銀牌,以及資格證書等榮譽光環,有羨慕而喝彩的,有妒忌而刮風的。這些無所謂的事,洪亮早已習慣成自然。用他的話說就是:“我最大的資本就是年輕和許許多多的師友相處,以及大量豐富的書籍,有了這些個資本便沒有時間去關注窗外的世態風云。活在當下,努力在當下,快樂在當下。”這是他的至理常言。

的確,李洪亮現在是以筆墨支撐著他的生活,包括經濟。李洪亮還是個書癡,癡包括讀書和買書。我曾讓他不許考慮直接回答“到底更喜歡讀書還是臨帖”,他楞然無語。其實那是最好的回答,否則必是偏頗。買書,則經常是買了以后才知道錢本來是準備吃飯的,只好餓著。但是,他的靈魂之所以秀于常人,不正是精神面包“書”所給養的嗎!?某時,有感于他的買書癖和知識面的橫寬縱深,我曾情不自禁的對他簡練寫意曰:
筆通千家未明志
心忘身外相關情
萬卷雅藏猶恨少
允爾桀驁是書生
需要補充的是,“桀驁”用的有些勉強,因為熟悉了以后,都覺得他很平易近人,直率真誠,相當義氣。 另外,李洪亮廣平的“小角樓書社”現在由其愛人正常經營運轉,店內的書不下幾萬本,可是他飯錢變書費 的癖好有增而無減少,故此“ 萬卷猶恨少.”并非虛夸。
我認為從藝術成就和知識能力來說,李洪亮已經非常優秀,明天無非會更成功,因為天道酬善更酬勤。謹代表了解他和喜歡他的廣眾,祝福他以后:“花開滿樹,月滿中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