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重興大彎田一角
大彎田位于貴州省黃平縣重安鎮重興村東南部1公里處馬鞍山麓的橋木屯,田坎彎度大于90度,曲度勝于月牙,南北走向,面積6畝,水稻最高產量年份可達4000多公斤。田埂均以紅砂石堆壘砌而成。田坎最高處14米,平均高度為8米。目前為重興村一組村民吳征國戶承包。

全為紅砂石壘砌而成的田坎

在大彎田下耕作的農夫
大彎田是黃平縣古石梯田中修造十分雄奇的一丘大田。據重興村年近八旬的潘興德老人介紹,大彎田是他們的老祖宗潘老淺率領全家老少,耗費三代人的時間才修造完成。大彎田大約修造于庚午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左右,當時原址是兩個呈“凹”型相連的山梁。庚午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間,黃平縣重興一帶發生嚴重的旱災,絕大多數的百姓的生活都靠挖野菜和樹皮度日,為了改變人多田少而食不果腹的狀況,潘老淺認為如果將橋木屯這兩座山梁開平成稻田,以后子孫后代吃飯問題就不用愁了。當時的山野均為無主之地,人們只要一看中哪里就可開發。本來潘老淺想把兩座山梁開成一條直線的田埂,但下方的彎坡處已有農戶用草標作了標記,不讓他修占。于是潘老淺就鼓勵妻兒說:“苦就苦點,我們就順著兩座山梁的彎坡修造給人們看!即使我這輩子開造不了,兒子就接著開,再不行還有孫子。”
自庚午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起,36歲的潘老淺就帶著妻子巫比在橋木屯的兩處山梁上長年累月挖山造田。在過去的年代里,沒有雷管、炸藥,沒有鋼釬、鐵鉆,開山造田全靠雙手和鋤頭以及泥巴轎挖刨和抬運,人工和勞力消耗之巨,可想而知。潘老淺兩口子連續挖了30多年,才將兩座山梁挖平。隨著兒子潘老薄長大成人并娶妻生子后,潘老薄又與妻子巫蛙每天從馬鞍山高處抬來石塊于山彎處向兩邊外側鑲砌延伸,他們一邊運石砌坎,一邊又將父母挖平的山土填入山彎內。通過不斷的修造,待潘老薄的兒子潘老獎長到十六歲并能夠幫助父母上山造田時,這塊歷經三代人的艱辛努力才初步成型。當田基打夯結實后,大量的土石方已經填方殆盡。沒有培土,全家人又從附近的空地抬運土壤傾入田中,再用竹篩選細,才獲得種植沃土。潘氏三代人為了開造大彎田可畏歷經了千辛萬苦。按理說,這塊耗費了大量勞動力才開造出來的大彎田,應該使潘老薄全家祖孫以此為榮,然而他們祖孫三代人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在歷經70多年的開山造田中,從潘老淺那輩開始,全家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勞力都投入在這塊大田上,放棄了田地的耕種作業,長年向本寨大戶潘子清家借糧造田和生活。到潘老獎這代后,由于所欠潘子清家的糧食數額巨大,無力還糧,最終只得忍痛把這丘大彎田抵擋給潘子清戶。新中國成立后,地方土改將這丘大田分配給潘老考戶;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集體以農戶人口承包份額,才把大彎田承包給吳征國戶。
重興村大彎田盡管歷經了200多年滄桑歲月的洗刷,它仍然猶如一位鋼鐵打造的巨人,巋然聳立在石坎梯田群里,這在中國眾多古石梯田的修造和設計中不能不說是古代稻田開發中的一大奇觀。(楊林 廖尚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