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自此,各族群眾忙著修路修橋、興建水利、文體活動場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經過無數個日夜的煎熬,原來的小山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新州鎮 學壩村
一棟棟靚麗的農家小樓依山而建,一條條平坦整潔的水泥路串起家家戶戶,沿路而立的路燈漂亮別致,三三兩兩的村民在富有民族氣息的蘆笙表演場和文化健身活動場上休憩……
這是近日筆者走進黃平縣新州鎮學壩村看到的一幕,而這僅僅是黃平縣眾多苗寨的一個縮影。
學壩村黨支部書記吳光明告訴筆者,作為黃平縣“一事一議”村級公益事業項目整村推進的試點村寨,學壩村近幾年共申請到國家財政獎補資金200多萬元,目前已經把硬化路修到各家各戶,興建了垃圾池、水沖式戶廁和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建起了村民服務中心、文體活動場所、村衛生室等,村容村貌大變樣。
“在以往一到下雨天、化雪時,家門口的路上全是泥,來回的車輛把路壓的都無從插腳。秋收運輸農產品,別提有多難走了。如今鋪設的這條水泥路,徹底改變了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灰的狀況,給我們出行帶來了極大地方便。”新州鎮學壩村吳家院組村民楊光興高興地跟筆者這樣說到。
黃飄新莊村
“盡管今年干旱嚴重,我們村里的自來水還是有水的,這多虧了縣里實施的‘一事一議’項目。要不,我們一定要到幾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抬水。”
說起自來水一事,原來的黃飄鄉新莊村,撤鄉并鎮后的新州鎮新莊村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說,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讓他們徹底地告別了“吃水難”問題。
早在前些年遇到干旱季節,村民飲用水要到幾公里的山上全靠肩挑背馱,一天也就是兩趟,問其原因,就是山路不好走。
為解決這一難題,該村巧借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的東風,申請上級財政獎補72萬元,村民紛紛投工投勞,不僅修通了路,而且實施道路硬化等公益設施建設項目,同時把幾公里外的山泉水引到了家。村上178戶800余人的安全飲水的實際難題得以解決。該村會計楊子華對筆者這樣說。
縣財政局辦公室
走進黃平縣財政局辦公室,標識著“一事一議”字樣的文件夾整齊的躺在文件柜里,這里記載著全縣群眾扎實推進村級公益事業的分分厘厘。
2009年到2012年,黃平縣共投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7105.22萬元,群眾投工個數75.13萬個;完成村級公益設施740多個,硬化村內戶外道路860多公里,改造溝渠7.6公里,建排污溝17.43公里、橋涵5座、垃圾池52個、公廁14個、消防池15個、花臺4700多米、活動場所1.78萬平方米,安裝簡易路燈1400多盞,惠及11鄉鎮183個行政村564個自然寨(組),直接受益群眾28萬余人。
眼前的一組組數據,清楚地展現著黃平縣農民群眾受益于“一事一議”項目的點點滴滴,他們就是靠著這樣的涓涓溪流,匯集成了今日幸福生活的美好畫卷。(吳 鵬)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