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截至8月15日,四川省紅十字眼庫共有1150位志愿者填寫無償捐獻眼庫膜同意書,140人成功捐獻,幫助305位眼疾患者恢復光明。在這些志愿者中,84歲的鄧如流就是其中一位,他帶著自己的愛人、兩個兒子一起填寫了同意書,希望能在百年之后留下光明在人間。
兩代四口人 一齊簽下同意書
昨日下午,四川省紅十字眼庫辦公室,志愿者冉茹秋正在整理資料,她手邊是來自全省各地簽署身后無償捐獻眼角膜的同意書,其中有四份于今年5月7日簽署的同意書都來自綿陽一家人。
記者聯系上這家人中的一位——52歲的鄧冬。鄧冬說,這個建議是父親鄧如流幾年前提出的。今年84歲鄧如流,年輕時當兵,后來進入醫院工作。鄧冬說,在父親眼中,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國家給的,自己身后一定要再做些有意義的事。而每次在電視上看到失明的人,捐獻角膜的想法就會閃現。
不過,鄧如流的建議只得到了愛人同意,4個子女都較為反對。鄧冬說,這兩年他對捐獻角膜有了新的認識,“父親去年又提出來了,我又做弟弟的工作,這才促成了捐獻。”
一只眼角膜 至少可幫一人復明
2009年3月1日,四川省紅十字眼庫成立。截至2012年8月15日,已收到來自社會愛心人士的身后眼角膜無償捐獻志愿申請書1150份,成功實現眼角膜捐獻140例,幫助來自四川、廣東、新疆全國各地的305名角膜盲患者重見光明。
冉茹秋說,在志愿者簽下申請書時,成都醫學院附屬康橋眼科醫院醫生會為其檢查眼睛,眼庫會給志愿者一張卡,卡上有眼庫的電話。在志愿者去世后,家人可撥打電話告訴眼庫工作人員,“眼庫人員和康橋眼科醫院的醫生會同時趕到,醫生必須在志愿者去世后6小時內取下珍貴的眼角膜。”而一只眼角膜至少可幫助一位失明者復明。
天府早報記者宋建琴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