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據國外媒體報道,天文學家在著名的蜘蛛星云超級星團R136發現了迄今最大的恒星,結合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陣列,確認這顆巨型恒星的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300倍,是目前公認的恒星150倍太陽質量上限的兩倍之多。在超級星團R136中,存在著最為極端的恒星世界,科學家將其命名為R136a1,比如此前發現的具有265倍太陽質量的恒星。如此級別的恒星怪物是對當前恒星形成理論的一次挑戰。
早在2010年,科學家們就注意到超級星團R136中存在著四個“怪物”恒星,質量達到了300倍太陽質量,盡管這個發現令科學家們難以置信,但它們被確認存在于大麥哲倫星云附近的超級星團內,這里也是迄今發現的較為奇怪的宇宙空間。現在,來自于波恩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巨型恒星的形成有了一個新的解釋,即超級恒星來自于年輕的雙星系統合并事件,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月刊上。
大麥哲倫星云距離我們大約16萬光年,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衛星星系之一,其中包含著大約100億顆恒星。在大麥哲倫星云中存在著許多恒星形成區,而R136超級星團則位于蜘蛛星云中央區域附近,也位于大麥哲倫星云內,蜘蛛星云也可稱為劍魚座30復合體,這里便是四個超大質量恒星所在的宇宙空間。直到2010年科學家才發現了這些巨星恒星的存在,科學家根據以往觀測銀河系以及其他星系時認為恒星的質量上限大約為150倍太陽質量,這個值代表者一個普適性的質量限制,似乎可以應用于無論在何處誕生的恒星。
根據波恩大學的教授、本項研究論文的作者之一帕維爾·克羅帕(Pavel Kroupa)介紹:“150倍太陽質量不但是恒星質量理論的上限,而且也適用于目前觀測所發現的恒星形成區,恒星誕生的過程似乎具有普適性。”在超級星團R136中發現的四顆超大質量恒星是位于當前恒星質量上限理論之外的特例,它們的發現意味著劍魚座30復合體是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恒星形成區,存在著與宇宙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恒星形成途徑,它們的存在挑戰了宇宙中恒星形成過程理論,而該理論卻是現代天文學的一個基礎前提。
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小組通過模型推演出類似R136超級星團中恒星相互作用情景,計算機模型重塑了星團中恒星集群的分布,形成了一個超過17萬顆恒星緊密聚集在一起的超級恒星團。通過對超級星團中恒星隨著時間進行演化的模擬,科學家發現在這樣一個非常擁擠的宇宙空間中,兩顆恒星發生碰撞是一個非常常見的事件,核反應過程也可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一旦超級星團模擬運算結果出來,很明顯超大質量恒星并不再具有神秘感,科學家們很早就發現它們存在于超級星團中的蹤跡,在龐大數量且擁擠的空間環境中,存在著非常多大質量恒星的雙星系統,并且距離非常近,發生相互碰撞頻率也很大,合并后的雙星系統逐漸形成了質量更大的天體,因此在R136超級星團中出現超大質量恒星就不足為奇了。
可以想象一下兩個較大質量的恒星相互圍繞著對方,兩者間的強大引力發生拉鋸作用,如果該雙星系統最初的軌道呈現出圓形,那么它們最后會彼此陷入引力拖拽中,并發生相互碰撞事件,最終形成一個新的更大質量的恒星。雖然其中涉及到的物理過程非常復雜,但是科學家認為這樣的說法仍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可以解釋在蜘蛛星云內出現的怪物恒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