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搜狐體育訊 6月9日,在香河召開的會議上,中國足協向職業聯賽理事會成員發出了《職業足球聯賽(2013-2022)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討論稿,這份規劃也是在為了年底召開足代會做的準備。足協未來十年將在職業聯賽發展上作出一些調整,同時提出了一些目標和要求,中超聯賽在2018年將達到18支,中甲計劃達到22支,中乙也將納入職業聯賽范疇進行管理,足協還計劃從2014年開始恢復中超杯賽。
2022年具亞冠奪冠實力
這份新的職業聯賽發展規劃與過去相比,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成績指標被納入規劃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成績指標與上一份規劃2003年閻世鐸時期作出的規劃相比有了略微提高。不過由于各種原因,自2003年足代會后,中國足協已經近10年未召開足代會,目前中國足球還在2003年版的《中國未來十年發展規劃》中。當時給中國足球制定了“十大任務”,其中在職業聯賽方面也有很多具體目標。閻世鐸提出“俱樂部在亞洲俱樂部比賽中基本穩定在前4名,力爭奪取冠軍外,還要努力提高聯賽水平,打造中超品牌;積極挖空反她貢支持教育部門搞好學校足球組織活動;加大市場開發力度增強足球自我發展能力。”
而在這次2012年版的職業聯賽的十年規劃中,明確職業聯賽的成績是“2018年中超優秀俱樂部參加亞冠聯賽應具備進入亞冠聯賽前四名的競爭力,2022年,具有問鼎亞冠聯賽冠軍的能力和水平”。從目前職業聯賽的發展態勢來說,這個目標并不難實現,目前廣州恒大已經具備了挑戰亞冠冠軍的實力。有代表就認為,可以說2012的目標比2003的目標更加低調,并沒有夸大,“2004年開始中超之后,職業聯賽在市場中磨練,十年來俱樂部有了很大的成長,這個目標應該是更加觸手可及。”
在規劃的執行力度上,深圳健力寶曾打入過2005年亞冠前四名,應該說完成了中超俱樂部“穩定在亞冠聯賽前四名”的一半。今年廣州恒大進入了8強,距離四強僅一步之遙,但是過去8年均未有任何俱樂部打入過四強,因此廣州恒大的成績并不能證明中超俱樂部的“穩定性”,因此這個規劃盡管被看好,但是仍任重道遠。
今年這份持續到2022年的規劃中,除了成績指標外,還是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特別是在執行力上。以2003年閻世鐸版的規劃來看,除了成績指標被認為是“應景之作”外,其他的很多措施在當時是令人興奮的,如果能夠落實的話,現階段的中國足球起碼都不會是如此低迷的狀況。可惜在多方因素制約下,閻世鐸的這份規劃最后被證明只是一個“長篇口號”。
新規劃具有較強執行力
或許是為了規避閻世鐸版規劃這種不講究執行力的做法,這份新版規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除了規劃外,每一項規劃都提出了“主要措施”,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在提出職業聯賽定位、聯賽品牌和文化建設、搭建聯賽架構等甚至在完善預備隊聯賽等規劃上,都有非常具體的措施,這對一個規劃而言相當不易,比過去那些口號式的規劃要強很多。這份規劃分為三章,其中第一章為“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第二章為“發展目標和任務”,第三章為“組織實施”,其中每一章的工作規劃都有詳細的措施來執行,最典型的是第二章共分為職業聯賽的理念、競賽體系的建設、聯賽組織管理、俱樂部建設、聯賽經營等五個部分,其中每個部分不僅有實施措施,還有評價體系,來衡量和監督工作成效。
另外,專門辟出第三章“組織實施”來說明組織實施的執行情況,把中國足協、地方會員協會、聯賽理事會以及俱樂部的具體要求做了說明,其中中國足協“組織各地方會員協會積極開展工作,支持職業足球的發展”;地方會員協會“積極協調當地有關部門,在職業聯賽組織、俱樂部監管以及青少年發展、公益活動等方面提供政策的支持和幫助”;職業聯賽理事會“嚴格遵守授權權限和《職業聯賽理事會工作規范》,充分調動理事會成員單位的積極性,切實發揮理事會執委的專業性和代表性作用”;職業俱樂部則“借助自身優勢,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在俱樂部管理、球隊競技水平、經營開發等方面科學規劃、統籌安排。積極進行有利于俱樂部健康發展的榜樣探索和嘗試。”這樣的執行措施是與過去的規劃有最大區別的地方。
職業聯賽的公益屬性
這份規劃除了執行措施值得肯定外,另一個需要得到認可的是,明確提出了職業聯賽“公益和公共的屬性”,這是過去中國足球一直沒有提到過的足球聯賽重要核心價值。過去由于始終強調競技,忽略了足球本來應該具有的公益屬性,導致職業聯賽缺乏文化理念和核心價值,管理和形象一片散沙。未來職業聯賽“如何融入社會,實現職業聯賽作為社會公共產品價值的最大化是未來努力發展的方向。”這恰恰是國外歐美職業聯賽近百年來的精髓。
國外歐美豪門俱樂部都能夠長期堅持不懈地做好社區活動、加強與球迷的交流,蘭帕德等職業球員參與學校和社會團體的活動都會被寫進職業合同里,正因為俱樂部對公益性的重視程度,才能夠打造出令俱樂部文化并傳承了近百年,才能讓俱樂部有未來發展可言。中國職業俱樂部剛剛起步,處在專業俱樂部向職業俱樂部轉型的階段,幾乎所有俱樂部都沒有認識到公益性在職業俱樂部的重要作用,而是一味專注在比賽成績上,這次規劃中突出公益屬性的重要,對俱樂部應該有所啟示。
在公益屬性的具體措施中,還有不斷豐富足球文化,服務于社會是公共、公益事業,為了俱樂部的發展具體措施中,甚至具體到“鼓勵并逐步實現俱樂部和球隊名稱中性化,穩定并提升俱樂部整體品牌價值,吸引更多的潛在社會資源進入足球領域,使俱樂部成為所在城市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過于倚重理事會
不過在這份規劃里出現了兩個比較明顯的硬傷,首先是對職業聯賽理事會過于倚重,其次是一些具體細則上還是偏離了職業聯賽現狀。在整個規劃中,所有未來發展和組織措施等等都是建立在“職業聯賽理事會”這個組織機構上,但是這“職業聯賽理事會”從成立的出發點再到組織、架構和機構設置等等各個環節都與職業足球相悖。特別是在組織結構上,中超和中甲兩個級別的聯賽中,俱樂部根本不能決定自己的聯賽事務,以這次廣州恒大增加外援的提案為例,中超俱樂部的命運被掌握在中甲俱樂部、各地會員協會甚至幾名專家代表手里,這印證了職業聯賽歷史會與各國職業聯賽聯盟式的管理模式背道而馳。
最早成立職業聯賽理事會是為了“管辦分離”,但是本來職業聯賽在中超和中甲聯賽委員會的管理下管辦分離已經有了雛形,只需完善和規范,可是理事會最終不僅沒有實現管辦分離,反而削弱了俱樂部自身的權力,顯然理事會本身就出了問題。
現在改革職業聯賽理事會的辦法除了推倒職業聯賽理事會外,必須重新恢復中超聯賽委員會和中甲聯賽委員會,制定并嚴格執行兩個委員會的工作規范,否則職業聯賽理事會將會讓中國職業聯賽的對外形象受到嚴重影響,并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就看總局和足協能否痛定思痛,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另外規劃中,還有一些具體細則上偏離了中國職業聯賽的現狀,其中有“2016年中超俱樂部力爭實現經常項目下的收支平衡,2018年中甲俱樂部力爭實現經常項目下的收資平衡,2022年,所有中超、中甲俱樂部不再依靠投資人單一的資金投入,基本實現俱樂部自身投入產出的平衡。”首先“經常項目”表述意義不清,這既不是財務詞匯,也不是足球俱樂部專業詞匯,顯得模棱兩可,其下者次,歐美甚至很多大牌俱樂部都還無法實現收支平衡,要求俱樂部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收支平衡,顯然不切實際,改為“力爭”更為合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