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中國科學報訊 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科研人員發現,在熱帶喀斯特森林中,不同于常綠植物采取的耐旱策略,落葉植物主要采取了避旱的策略。兩者在時間上對水分的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這對維持熱帶干性喀斯特森林的水分平衡以及物種的共存十分重要。這是為數不多的發現植物葉片和枝干耐旱性關聯進化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于國際期刊《植物學紀事》。
據悉,喀斯特地質在我國分布廣泛。尤其是在西南地區,連片分布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構成了獨特的景觀。喀斯特地質的碳酸鹽巖化學風化強烈,土壤形成很慢,且土層薄、偏堿性,這使得很多植物長在裸露的巖石上。同時,土壤基質有許多淋溶形成的空隙、空洞,這會導致漏水,造成生活在喀斯特地質區的植物即使在雨季也可能頻繁遭受干旱脅迫。
受季風氣候影響,云南南部的西雙版納地區一年中有半年發生干旱,喀斯特山地植物遭受更為嚴重的干旱脅迫。然而,有些植物卻偏愛生長在喀斯特山地。據統計,在西雙版納熱帶喀斯特森林中,約有10%的植物只能生長在喀斯特山地。
為深入研究植物對熱帶喀斯特生境的適應機制,該植物園博士生付培立等在導師曹坤芳的指導下,利用系統獨立對比方法,研究了該植物園附近熱帶喀斯特森林中的6種常綠樹木和6種落葉樹木。
通過比較枝條和葉片的水力特征、水分關系、葉片壽命和光合特征,研究人員發現,落葉樹木具有較大的導管直徑、較高的枝條導水率和光合速率,而常綠樹木木質部抗氣栓化能力和葉片耐失水能力強。葉片壽命越長的植物,其枝條木質部水分運輸能力越低;枝條抗栓塞化能力越強的植物,其葉片的耐旱性也越強。研究還發現,葉片密度和木材密度這兩個相對容易測定的功能性狀,可作為旱生森林植物耐旱性與葉片光合能力的指征。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