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文匯報訊 一個雙休日要參加三四場學科競賽,四五年級的小學生手握二三十張證書……如今,雙休日參加競賽,已成小學生乃至幼兒園小朋友的生活常態,如何才能遏制低齡兒童的競賽考級熱?日前,市教委基礎教育處處長倪閩景等13位市人大代表提出了《制訂法規,規范社會力量辦學,遏制低齡兒童各種比賽考級》的議案。
考級機構10萬元即可注冊
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調研認為,盡管市教委曾發布過有關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把各種學科競賽成績和證書作為招生依據的規定,但招生與學科競賽成績、證書掛鉤現象依舊。
目前,由上海市教委審批的面向中小學生的競賽項目僅有26項,且都是藝術、體育類的。但社會上相關的競賽和考證涉及語、數、外科目的超過50種。組織這些競賽和考級的機構,只需花費10萬元即可在工商部門注冊成立。
市場亂象叢生費用奇高
市人大代表、上海國際集團的劉櫻也對競賽培訓市場調查發現,培訓行業“大市場、小作坊,亂象叢生、誤人子弟”。培訓業已擁有數十萬家培訓機構,少兒教育、英語、IT已成為培訓產業三大支柱。而針對中小學生的課外競賽培訓費都非常高,一對一的每小時300元,一對三的每小時150元,人均年培訓支出高達兩三萬。很多培訓機構還采取“先付款,后培訓”和“一次性付款”等培訓模式。
當前,各種競賽考級越來越走向低齡化,人大代表們疾呼: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傾向,這樣的低齡化會讓家庭教育負擔更加沉重,使教育秩序更加畸形。
立法規范少兒培訓市場
據介紹,課外競賽培訓是一個世界性問題,許多國家在各自的發展階段也都存在過。但現今的大多數發達國家,對低齡兒童(小學階段和學齡前)的學科類補習都有嚴格限制。
倪閩景等代表認為,當前要遏制面對低齡化兒童的各種競賽考級,市人大常委會應專門立法或者修改青少年保護條例,規范社會力量辦學;應明確規定:面向中小學生和幼兒園孩子的各類培訓,統一歸口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批;一律不準開展針對低齡兒童的學科類競賽和考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招生過程中嚴格禁止把競賽成績和考級證書作為錄取依據。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