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黃蜂正在覓食,王全照給它掛上自制的白色薄膜,以便等黃蜂捕食完后離去,跟蹤其巢穴。 李強 攝

晚上,韋永見和王全照在蜂巢外點起了稻草 郭偉 攝

韋永見手捧來之不易的蜂巢,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郭偉攝

王全照坐在山頭,眼睛盯著掛有白色薄膜的黃蜂飛行方向 郭偉 攝

蜂蛹雖然美味,但來之不易 郭偉 攝
黃蜂、馬蜂及它們的蜂蛹被黔東南譽為當地的美味,當地人宴請賓客的餐桌上,少不了清水煮蜂蛹、油炸黃蜂的菜肴。這些蜂蛹并非人工養殖,是一群捕蜂人利用他們的智慧,冒著生命危險在叢林中捕捉回來的。對于這些捕蜂人來說,這樣的冒險很值得,3個月的捕蜂期,他們可以獲得很高的回報。
月亮山山脈位于黔東南州榕江縣與三都縣、從江縣的交界處,這里是國家原始森林保護區,具有捕蜂的地理條件。山腳下住著200多戶水族村民,30多個捕蜂人。每年8月至10月,捕蜂成了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
32歲的王全照與姐夫韋永見是一對捕蜂拍檔。10日下午1時,王全照穿著白族服裝,腰間掛著一個竹簍,與45歲的韋永見一起進山。
進山后,兩人砍了兩根竹子,取出一根竹子的白色薄膜,再將另一根竹子頂端劈開,夾住事先準備好的死螞蚱。王全照說,“這些都是為捕蜂做準備的,螞蚱是黃蜂最好的誘餌。”
“這里有一只黃蜂。”王全照聽到姐夫的叫喊,趕緊將夾有螞蚱的竹子放進花叢中,一只約3公分長的黃蜂飛了上來,撕咬著螞蚱的頭部。此時,韋永見沒閑著,用細小的麻繩固定住白色薄膜,繩子的另一端繞出一個圈,掛在黃蜂的尾部,等待它捕食離開。
“它捕完食,就會把食物帶回巢穴,我們跟著掛在它屁股上的白色薄膜,就能找到蜂窩。”幾分鐘后,黃蜂抱著咬下的螞蚱頭,朝另一個山頭飛去,韋永見跟著追了出去,王全照留在原地盯著黃蜂的飛行方向。“這只黃蜂送完食物,肯定還會回來。”王全照邊說邊用手機通話,協助姐夫跟蹤這只黃蜂。
不久后,背著白色薄膜的黃蜂又飛回來繼續覓食,來來回回3次。韋永見在王全照的協助下,最終在山那頭找到了黃蜂的窩。
“這算近的了,遇上蜂窩遠的,我們得多抓幾只蜂子放在竹簍中,一只飛不見了,我們放第二只出來,繼續跟蹤。”王全照說,巢穴越遠,證明蜂窩越大,最遠的一次,他們追出了10幾里路,找到的蜂窩有7斤多重。
下午6時,兩人在黃蜂巢穴不遠處觀察。巢穴在地下,洞口全是黃泥,是黃蜂筑巢時向外挖出的泥巴。
晚上7時24分,韋永見用電筒照了下蜂洞,見沒有黃蜂再出入,喊上王全照拿著稻草走近蜂窩。隨后,王全照點燃稻草,堵住蜂洞,韋永見用力向蜂窩中吹煙。地下傳出黃蜂“吱吱”的聲音,直到聲音停止,兩人才將地面刨開,拿出4層裝著蜂蛹的蜂窩,還有100多只被濃煙熏暈或死亡的黃蜂。
當天,他們一共找到了兩個蜂窩,捕到的黃蜂和蜂蛹一共有5斤。王全照笑嘻嘻地說,“可以賣200元錢。”(李強)
延伸閱讀
捕蜂驚險 收入不菲 捕蜂3個月所得,超一年農業收入
黔東南地區餐館中,蜂蛹菜肴的價格是70元/一份,蜂蛹的市面售價是40元/一斤。三穗縣的夜市攤老板劉小兵說,蜂蛹要趕集時,運氣好才能買到。捕蜂人多了,周邊山上很難見到黃蜂、馬蜂了。現在吃到的蜂蛹,大多來自未開發過的原始森林。
捕蜂,也是有危險的。在黔東南捕蜂人的圈子里,時不時會聽見有人捕蜂被蟄傷住院、死亡的事情,繼續捕蜂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捕蜂能給村民帶來不菲的收入。王全照說,“在3個月的捕蜂季節里,最多的時候可以賺到6000多元,最少也能賺到4000多元,相比1年3000多元的農業收入,捕蜂太吸引人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