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我省啟動扶貧生態移民,計劃到2020年搬遷200萬人
在我省,按照國家2300元的扶貧標準,共有農村貧困人口1149萬人,而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和石漠化嚴重地區。
在這些地區,許多人只能靠天吃飯,有的甚至連靠天吃飯的條件都沒有,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就是“生出來,活下去”。
為了解決這類貧困問題,我省啟動扶貧生態移民。計劃到2020年搬遷200萬人。
扶貧生態移民給了生活在上述地區的人們希望,對于他們來說,搬家就是新生——生出來,還要活得好。
離開故土的“渴望”
陶玉生家所在的沿河縣革一鄉毛坪村在一座深山里,交通不便,距離最近的集鎮15公里。
生存環境的惡劣,發展基礎的薄弱,使得毛坪村的村民盼望著能夠搬離這里。作為村里少有的大學生,陶玉生8年前外出打工,直到前年,陶玉生依靠多年的積蓄在貴陽做起了小生意,生活才慢慢有所好轉。老家實在不能住人,他就把父母接到貴陽跟自己擠著住。

具有民族特色的移民新居。
這種情況不只在革一鄉毛坪村有。在我省,按照國家2300元的扶貧標準,共有農村貧困人口1149萬人,占全省農村戶籍人口的33.4%。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和石漠化嚴重地區,生存條件比較惡劣。
今年5月,貴州省啟動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當時計劃到2020年搬遷35萬戶150萬人,將這些貧困人口搬遷安置到條件相對較好的城鎮、產業園區。7月,扶貧生態移民規模從150萬人提高到200萬人。
據介紹,今年我省總投資18.11億元的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將搬遷移民10.13萬人,180個安置點目前已基本全部開工。
革一鄉的生態移民安置點位于革一鄉屯上村二組,主要依托革一鄉小城鎮建設和臺江經濟開發區集中安置。
對于陶玉生來說,安置點吸引他的不僅是居住環境的改善,他看重的是這里未來的發展機遇,“安置點附近就有一個產業園,安置房也會一批一批的建,對磚的需求量一定很大。”頭腦精明的陶玉生嗅到了商機。
今年6月,陶玉生一家報名參加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前幾天,第一批扶貧生態移民名單公布,陶玉生家沒有被選中,“雖然有些遺憾,但是我想,只要有了這個移民搬遷的開始,就是有希望。”
新生活的開始
8月2日早上6點過,龍可權從床上爬起來,工地8點鐘就要開工了,他要在工地開工之前趕過去。
龍可權家住松桃縣大興鎮巖拉村。他和妻子、兩個孩子住在祖輩留下的60多平米的木房子里,房頂半邊是瓦片半邊是茅草。而他要趕去的工地,是松桃縣大興鎮扶貧生態移民安置點,也是他新房子的所在地。
巖拉村地處深山區,地勢高,地質差,不利于耕種。龍可權一家有8分地,種了一些玉米和稻谷,每年的收成不到2000斤,為了生活,龍可權8年前外出打工。
幾個月前,在浙江打工的龍可權聽說生態移民搬遷的消息,回鄉報名。安置點位于大興鎮經濟新區武陵山大道西側,第一批共安置200戶,1011人。
經過條件審核和抽簽,龍可權幸運的成為了大興鎮第一批生態移民。
做過建筑工人的龍可權自告奮勇作為村民代表來工地上監工,監工是義務的,沒有工資也不管食宿,但是龍可權心甘情愿,“以前在工地上建的是別人的家,這次是我自己的家,當然愿意。”
住上這間新房子,龍可權需要交10萬元,“我打聽過,在這個地段要蓋這個標準的房子,需要20多萬。而我們只用拿10萬,其中政府還補助1.5萬,幫我貼息貸款1.5萬。我再去向親戚借點,再加上自己多年的積蓄,就差不多了。”
據介紹,大興鎮扶貧生態移民安置點布局以發展休閑旅游服務、商貿物流為重點。當地政府將這個安置點規劃為苗族刺繡一條街;而一公里外,就是松桃縣大興工業園區。
搬了新家,還可當工人
丹寨縣金鐘開發區揚武社區扶貧生態移民安置點的建設,給了當了半輩子農民的顧偉,一個改變生存環境的機遇。
顧偉是丹寨縣揚武鄉洋浪村的村民,他與妻子,一兒一女四口住在一間60多年的十幾平米的木房子里。
幾個月前,丹寨縣啟動扶貧生態移民工程,顧偉二話沒說就報了名,他擔心,報名晚了,第一批搬新家,就輪不到自己了。
報名結果不出顧偉所料,據統計,截至上個月25日,顧偉報名的安置點,丹寨縣金鐘經濟區揚武社區,報名的村民已經達到1300戶,超過該安置點2012年計劃安置戶數一倍多。
讓村民報名如此踴躍的原因,除了能住上新房子,還因為安置點是按照現代化的社區的標準建設的,配套設施十分齊全。
同時,社區附近金鐘工業園的發展,將為移民提供就業機會。丹寨縣發改局副局長肖啟義介紹,丹寨金鐘工業園區目前已解決就業3500人;到2015年,預計解決3萬人左右的就業。
去年年底,顧偉成了金鐘工業園區內的一名水電工人,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的工資。“這比在外地打工劃算多了,而且以后我的技術提高,工資還會再漲。”顧偉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