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近期貴州、安徽等部分勞務輸出大省出現“反季節”農民工返鄉潮。與2008年不同,一些勞務輸出地對此并未“驚慌失措”,而是“憂中帶喜”。
“在沿海打工沒那么好,還不如回老家劃算”
8月4日,在寧波東開往重慶的列車上,記者看到很多帶著大包、小包行李的農民工。坐了20多個小時火車后,從寧波一家小型零件加工廠打工返鄉的貴州普安籍農民工李忠成顯得有些焦慮。
“那邊老板不給加工資,我不想干了。”40歲的李忠成說,在寧波的廠子每天干8個多小時,只有80元工資,“7月份,除去花銷,還剩986元。我妹妹、侄女也都從浙江回老家了”。
在貴陽火車站廣場上,聚集著準備從貴陽轉車的返鄉民工。記者隨機采訪了解到,他們返鄉多是因為打工所在企業不景氣。
據貴陽、凱里火車站及長途汽車站一些工作人員介紹,以往春節前才會出現大量農民工返鄉,而今年暑運客流中返鄉農民工比例明顯增加。
貴州眾國人才市場招聘事業部經理尹學峰認為,目前我國出口形勢嚴峻,東部沿海企業效益不佳,農民工返鄉與目前整體經濟下行有很大關系。
返鄉農民工表現“淡定” 政府企業喜憂參半
記者采訪了解到,多數返鄉農民工心態比較坦然,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面對返鄉潮也不再“驚慌失措”。
隨著中西部地區工資待遇提高,沿海地區的待遇優勢對農民工的吸引力正逐漸消失。有些返鄉農民工表示,他們打算就地就近工作或到江西、四川、重慶等中西部地區尋找工作機會。
貴州省興義市53歲的羅富文,今年春節后去福州一家手工藝品廠打工,一天8個小時,月收入約2000元,“那邊太熱,工作條件又差,廠里工人流動性很大。”他準備在興義附近尋找機會。
在凱里市大十字附近的路口,記者看到20多名泥瓦工、裝修工在樹蔭下等待工作。來自貴州黃平縣的王凱今年5月剛從福建返鄉。“在這里干臨時工,平均每月能干20天,能有3000元的收入。”他說,“比在省外打工劃算多了,F在是老板求著我們干,有時還請我們下館子。”
“隨著凱里市發展速度的加快,現在有很多就業崗位。”凱里市就業局副局長吳明說,“我們不像以前那樣害怕農民工返鄉了,而是盼著他們回來,以緩和當地的‘用工荒’。”
能否化解傳統勞務輸出地“用工難”?
作為勞務輸出大省,貴州常年在外務工人員在500萬人以上,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近段時間來,隨著發展的需要,貴州對高端、技術型人才需求旺盛,而相關人才儲備不足,面臨“用工難”問題,給本地承接產業轉移、經濟結構調整等帶來影響。
實際上,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及交通等基礎條件的改善,加上各地出臺的一些優惠政策,從去年以來,主動返鄉就業創業的農民工逐漸增多。
為滿足本地發展用工需求,一些地方政府正想方設法留住返鄉農民工。如貴陽市從2002年就開始推進實施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計劃,截至目前已有1.4萬余名農民工創業,吸納約3萬人就業;丹寨縣出臺了“‘一個工作崗位’+‘一套住房’”政策,對縣域內就業人員在租房、買房等方面實施優惠,鼓勵支持農民工等群體返鄉、留鄉就業創業。
“凱里市工業園區建設以來,已經吸納了兩三千人就業,絕大部分是在省外務工的返鄉農民工。”吳明說,“現在主要是存在結構性矛盾,求職者本身的素質與用人單位要求不匹配。”比如,很多工程需要能駕駛挖掘機的人員,但擁有這項技能的農民工很少。
貴陽市就業與職業技能開發中心主任劉錫秋建議,盡快摸清貴州在快速發展中所需的各類勞動力數量、現有各類教育培訓機構能提供及每年新增勞動力的數量。在此基礎上,針對地方發展需要,對農民工等群體制訂科學的培訓計劃。
尹學峰認為,應至少在省級層面建立招聘應聘信息及時發布、統一調度機制,實現信息共享,避免農村剩余勞動力、城市失業人員等盲目流動。同時,加強對其擇業觀念的積極引導,提高就業穩定性。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