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農歷五月二十四日,苗族獨木龍舟節在清水江的施秉平寨村首開祈福祈雨儀式,30多支龍舟隊在臺江的施洞鎮開始競賽活動。來自臺江、施秉、凱里、劍河、鎮遠、黃平等地的各族同胞齊聚清水江畔,歡度這一傳統節日。2008年苗族獨木龍舟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國自古有諺云:“南人善舟,北人善馬”,就是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生動概括。居住在清水江畔的苗族多同胞靠水而居,舟船是他們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勞動生產中逐漸形成賽龍舟的體育活動,形成獨特的“龍舟文化”。如臺江、施秉的苗族人民長期生活的清水江畔,生活中的部分來源是依靠清水江,便產生了對清水江的信仰。于是,每年的農歷五月24至28日,均舉行盛大的龍舟競渡活動。龍船節苗語叫“咋甕”(意即劃龍船),又名“婁甕”(意即吃龍肉)。清水江獨木龍舟競賽活動可謂歷史久亦。清(乾隆)《鎮遠府志》卷九“風俗”:“重安江由秉入清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龍舟戲,形制詭異以大樹控槽為舟,兩樹并合而成。舟極長,約四、五丈,可載三、四十人。皆站立劃漿,險極。”清(同治)徐家翰《苗疆聞見錄》:“(苗人)好斗龍舟,風以五月二十日為端節,競渡于清江寬深之處。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長五、六丈,前安龍頭,后置鳳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橈激水,行走如飛。”
獨木龍舟比賽場面十分激烈,是一項賽體力、比技術、比智慧、練勇敢、保團結的體育活動。它展示了早期苗族人民持樸的信仰,同時,追敘了苗族人民早期文明傳統文化發展的歷程。再現了當時苗族人民的智慧與力量的勇敢意識和團結歷進的精神。
獨木龍舟龍頭雕刻精美,宛似牛角的龍角上,通常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吉祥語。平時,龍船放在專放船體用的“龍船硼”內。有的“龍船棚”還寫滿楹聯,如:“龍船千古事,忠孝一生興,典祀千年重,錦延百事傳,江山千古意,時序百年興”等等。橫批則多為“民眾團聚”、“萬寶來朝”。待龍船節前,村民舉行過隆重的祭祀龍船的儀式后,方抬下龍船,放入清水江練習和比賽。屆時三親六戚均送禮品。多為鵝、鴨等水禽,但也有送豬、送牛、送錢的。在節日期間,水手每天三餐享用的酒肉,皆由村民及沿江各村寨的親友所贈。
獨木龍舟是中華大地龍舟文化的一枝奇葩,遨游于清水江上的獨木龍舟是臺江和施秉交界處的清水江獨有,其兩排人站立劃橈的姿勢和裝束亦為華夏大地所罕見。從采木到鑿舟,從下水到競渡,其程序都有相關的儀規、禁忌和傳說,無不表現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氣息。(吳紫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