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清明節期間,曾在抗日戰爭時期,擔任過國民政府三穗縣縣長的儲公琢軒后人,利用清明掃墓之際,專程從湖南長沙、安徽潛山等地,千里迢迢前來貴州三穗縣。在三穗縣民委、縣史辦等部門同志的陪同并指引下,來到三穗縣岑松鎮。觀看了74年前所立,為化解民族矛盾,平息鄉鄰械斗,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的“醒碑”。
據《三穗縣志》記載,儲琢軒(1885—1962) ,號銓鈺,安徽省 潛山縣 梅城鎮 人。1937年2月起,任 國民政府 貴州省 三穗縣 縣長。任內廉潔簡樸,克已奉公。最突出的政績為興辦教育和解決邊區民族的械斗事件。
建國后,與兒子儲以謙定居湖南晃縣。為 新晃 縣第二屆、第三屆政協委員。1962年10月病逝于新晃縣,葬在新晃縣波州門龍坳。
據三穗縣民委、縣史辦等部門的同志介紹,醒碑是民族團結友誼的象征,是一塊攜起 劍河 、 三穗 、 臺江 、 鎮遠 四縣鄰地苗、侗、漢村寨人民邁向長治久安,走向和諧的豐碑。
原碑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立于 三穗 、 劍河 兩縣交界的岑松街上。1965年修筑谷三線時,被埋于公路底層。
1998 年,三穗、 劍河 兩縣人民政府,根據兩縣民委和縣志辦倡儀,尊重邊民意愿,共同建亭刻碑。于2004年苗族傳統節日“二月二”,在 三穗 、 劍河 邊界龍家溝坳舉行碑亭落成典禮。并于碑周植樟樹5棵,象征苗、侗、漢等各族人民團結友誼萬古長青,世代友好,和諧共處。
在醒碑前,20余名儲公后輩子孫,認真聹聽儲公琢軒的孫子,湖南省物資廳正處級退休干部儲子黔,講解了醒碑的來歷。并教育子孫后人,要傳承先輩以民族大義為重,廉潔奉公,恪盡職守,勤奮努力,自強不息,重親情,講孝道的優良品德,做一個利國利民的有為之人,團結奮進,共創和諧社會。(李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